汉代毛笔发展与别称
在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开创了在笔杆上刻字、镶饰的装潢工艺,比如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两墓中各出土一支刻有“白马作”和“史虎作”的毛笔,都是当时毛笔技术进步的实物资料。
汉代时还出现了专论毛笔制作的著述,比如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所著的《笔赋》,这是我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结束了汉代以前无文字评述毛笔的历史。与此同时,汉代还出现了“簪白笔”等的特殊形式。
后来,人们在甘肃武威市磨嘴子汉墓中出土的众多文物里,有一支毛笔,它属于国宝级文物,人称为“白马作”毛笔。
这支“白马作”毛笔杆径0.6厘米,笔头长1.6厘米,通长23.5厘米,正好是汉制长度单位的一尺,与王充《论衡》所言“一尺之笔”的长度吻合。“白马作”笔杆竹制,中空,浅褐色,精细匀正。
“白马作”笔杆中下部阴刻篆体“白马作”三字,刀法工秀整齐,反映了当时“物勒工名”的手工业管理制度。“白马”是制作这支毛笔的工匠名。
“白马作”毛笔笔杆嵌笔头处略有收分,笔头外覆黄褐色软毛,笔芯及锋用紫黑色硬毛,刚柔并济,富有弹性,已经完全具备了古人对一支好笔所要求的“尖、齐、圆、健”4个条件,这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笔之四德”。这支毛笔很适合在简牍上书写,其制作方式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笔一样,杆前端中空以纳笔头,外扎丝后髹漆以加固,整体笔形已经与后来的毛笔没有什么差别,同时这支毛笔对汉代阴刻艺术也有很大影响。
在汉代官员们常将未蘸过墨,或用后洗净的毛笔尾端,横插入发中或冠上,以便随时取用,俗称“簪白笔”,所以杆顶端通常被削细便于簪插。同时,祭祀者也常在头上簪笔以表示恭敬。时间长了,这种习惯就变成一种风度。
文吏们的这种风习,战国时就已经存在。“白马作”毛笔出土时的位置,正好在墓主人头部左侧,这也表明入殓时笔就簪在头上,可以印证出汉代官员的“簪笔”习俗。
在汉代,著名发明家蔡伦改进纸张以后,当时制笔的方法,有的用兔毫和羊毛,有的再夹上人的头发。可见,汉代制笔是硬、软毫并用,也可谓是早期的兼毫毛笔了。
汉时,人们对于笔管质地、装饰也渐渐重视起来,有的人还以金银为饰,使毛笔更加美观。同时,汉代隶书渐趋于成熟,碑版大字隶书的兴盛,蔡伦发明造纸术及东汉造纸技术的发展,要求毛笔形制更大,表现力更加丰富,这些都对汉代毛笔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外,汉代出现了专门赞美毛笔的文章,汉代文学家蔡邕在他所写的《笔赋》中称赞毛笔道:
惟其翰之所生,生于季冬之狡兔。
据文献记载,朝廷月供有大笔。汉代古籍中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给赤管大笔一双。”红管大笔具体多大不得而知。从出土的实物可知,汉代毛笔制作沿袭旧法,一种是将笔头装入空腔,另一种将笔杆头部劈分为数片夹住笔头。
人们在江苏东汉古墓中出土了一些毛笔,其中有一枝毫长4.1厘米,竟有2厘米储入管内。将笔毛的一半纳入腔中,这正是汉笔大料制小笔的特点。一则由于技术的局限,因势利用紫毫的特点;再则为了增加锋尖的弹力,笔头短,锋颖自然比较突出,更富有弹性。
同样在这处汉墓中,还出土了一只长竹管做成笔套,整笔能套入笔套之中,这支毛笔的制作应该说是很精细的,笔毫侵入水中毛能自然张开,上下左右轻轻旋转能自然张合一致,尖齐圆健,均属上乘。
两支笔管均为木质,上下同粗,其中居延笔天然木质本色不加任何修饰,自然纯真,光艳内含,手感舒适,久玩不腻,越用越光洁。
这种短而粗的形制一直影响到后来唐代,唐代著名的鸡距笔可谓此种形制的极致典型。物极必反,至唐末短而粗的形制渐渐发生了转变。
还有,汉朝的毛笔逐渐重视笔管的质地,还用金银镶饰。据东晋著名文学家葛洪在他所著的《西京杂记》中记载:
天子笔管以错宝为跗,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师路扈为之。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
由此可见,汉代笔杆的造型和装饰日趋考究,已经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毛笔也成了精致工艺品和身份象征。这种工艺化倾向对后代影响颇为深远,到后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汉代,毛笔作为我国文人的最重要书画工具,一直受到文人们青睐,所以有许多的别称,表达了毛笔的文化意蕴。
据东汉文学家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在先秦时期,毛笔尚无统一的名称。先秦时期楚国的毛笔称为聿,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只有秦国称作笔。秦始皇统一我国后,一律称为毛笔。一直沿用到后来。
也许是出于对毛笔的珍爱,汉代的文人雅士还为毛笔起了一些别称和雅号。如毛颖、毛锥子、管城子、墨曹都统、中书君等。
毛颖中的颖,就是笔锋。后来唐代大文豪韩愈作有《毛颖传》,把同类的兽毛聚集在一起并扎缚起来,秦始皇叫蒙恬洗干净,然后封在毛管里,所以叫管城子,或者管城侯。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秦代秦始皇封蒙恬于管城,并一直官拜中书,后人就称笔为中书君。
[旁注]
蔡邕 (133年~192年)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因官至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擅长写文章和弹琴,他的著作很多,对后来文学和音乐都有较大影响。
王充 (27年~约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论衡》是其代表作品,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我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为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对后来文学发展影响很大。
阴刻 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雕刻方式。阴刻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下的立体线条。阴刻为凹形状。凹陷下去的字是阴字,凸出来的字是阳字。且刻作时,要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所以大多微雕都是运用到阴刻的雕刻技法。
蔡伦 (61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即现在的湖南桂阳。汉代著名发明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改造者。他改造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也使蔡伦屹立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
东汉 从25年到220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又称后汉,乃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东汉的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东汉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佛教也在这段期间传入我国。
葛洪 (284年~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晋朝时代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他在我国哲学史、医药学史及科学史上有很高地位,著有《西京杂记》。
吴 春秋时期吴国故地,泛指后来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部一带地区。古代吴地拥有辉煌的文化,也是古代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中书 为我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负责典章法令编修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工作。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若进士经朝考后以内阁中书任用者,并可充乡试主考官。清亡后该官职废除。
[知识链接]
汉代,是我国文字发展的一个变革时期,隶书的成熟,草书的演变,都在这一时期。汉代文字特点促成了汉代毛笔需要“加力、流畅”,还需“耐用”。这一点,和当时的时代是吻合的。
章草,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有一种解释为“快书”,即把母字写快。书写速度的加快,就需要“利器”,毛笔也需要“加油”,这就給毛笔的制作提出了一个更新的要求。汉代书写的变化,也改进了毛笔,并增加了笔法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