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纸张的丰富种类

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古代封建文化高度发展,造纸技术亦相应提高。对造纸原料处理增强沤泡措施,然后用碱水蒸煮,能比较好地清除胶质。臼捣原料也更加精细,加大了纤维的分散度,经搅拌后,纤维交结紧密而且均匀,故纸的质量又比以前提高。

早在唐代,成都产麻纸已冠绝天下。浣花溪边,集中了近百家造纸作坊。蜀纸是皇家贡品,更是朝廷专用公务纸。唐末王公贵胄写诗作画,都花费重金从成都购买蜀纸。

成都纸家深刻影响了我国的造纸业。据史书《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代贡纸的地方很多,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

《新唐书》所说的进贡的纸类也很多,如益州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细黄状纸,均州大模纸,宣州、衢州案纸、次纸,蒲州细薄白纸。

除常用的麻纸、皮纸外,唐代又用竹料来造纸。当时,不断创新造纸工艺,生产出众多名纸,如施胶纸、蜡质涂布纸、金花纸、水纹纸、宣纸等。

关于唐代宣纸的改进,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那是在唐代贞观年间,有个青年造纸工叫赵城。有一年,赵城师父去世了,他就用自己造的纸给师父画了幅像,挂在墙上。可是一年不到,这画纸就由白变黄,由黄变黑,并且开始一片片剥落下来。

赵城见了,心里很不好受。他想,要是能造出一种经久不变的纸来画像,该有多好!于是,他联络了几个师兄弟,瞒着纸坊老板搞起试验来。

半年下来,不仅试验没有结果,反倒让纸坊老板晓得了这件事。老板根本不相信这几个小纸工能搞出什么名堂来,又怕他们继续试验下去,不干正经事,影响他的生财之道,于是就把领头的赵城解雇了。

赵城不但没有气馁,反而决心趁着这机会到各地纸坊走走,看看人家怎么造纸,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人们知道赵城要出远门,于是就好心地劝他说:“你这样单身外出,无依无靠,要吃多大的苦啊!”

赵城说:“不怕,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中甜。”说完,他戴上斗笠,穿上草鞋,辞别大家上路了。

赵城从山西走到山东,一晃3年过去了。赵城走了不少纸坊,可是看来看去没有新头绪。赵城不灰心,他又花了3年的时间,往河北、河南走一趟,还是收获不大。于是,他又转道江北、江南。

赵城爬了很多山,过了许多河。曾是20岁的小伙子,一转眼已经30多岁了,再加上旅途中的辛劳,显得格外苍老。但是千辛万苦并没有把赵城压倒,他还是继续到处走访。

有一天,赵城来到江南一带,只见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他走到一条山溪边,突然发现有棵大树倒在溪面上,光滑滑的树干上,有一层雪白的东西,像一张薄薄的纸放在上面。

赵城弯下腰去,剥了一点儿放在手里,摸摸捏捏,既像棉花般柔软,又像皮一般牢实,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赵城心想:如果把它用来造纸,那该多好啊!孔丹四处张望,想找个当地人来问个明白。

正巧,赵城看到百十步外有间茅屋,里面走出一个白发的老奶奶。他赶忙上前,深深地作了个揖,说:“老奶奶,我向您打听点儿事。”

老奶奶连连摇手,指指耳朵,意思是耳朵聋,听不见。赵城只好打手势,老奶奶还是朝他直摇手。

正在这时,一个背着竹篓的姑娘来了,老奶奶指着她对赵城说:“客官,你有话,就对我孙女说吧!”

赵城走到姑娘面前,说:“请问大姐,那儿倒在溪面的一棵大树上,有一层雪白的东西,那是什么啊?”

谁知那姑娘一听,满脸涨得通红,什么话也不说就躲到老奶奶身后去了。

老奶奶一见姑娘这样子,便手搭凉棚看着赵城,看了好一会儿,眉眼全舒展开来了,说道:“原来是个年轻人哪!”赵城一听,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老奶奶轻轻拉了拉身后的姑娘,姑娘不好意思地放下竹篓,从老奶奶背后站出来,对赵城说:“客官,请不要见怪,这地方就我和奶奶住着。我从小没了父母,16岁那年,奶奶怕我在山里受苦,要我嫁到山下村子里去,我舍不得丢下奶奶一个人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肯。奶奶便说:‘好吧!那你就等吧!不过,等到有一天如果有个男人来问这棵溪面上倒伏的檀树,你就非嫁给这个人不可!’”说到这里,姑娘低下头,又不好意思起来。

听了姑娘这番话,赵城心想,这些年来,我跋山涉水,吃尽千辛万苦,还不为了要造出这样的纸来,如今刚有点儿苗头,怎么能轻易离开呢?再说,要造出这种纸,一年两年还不一定有把握,眼前这位姑娘品貌也端正,添上这么个好帮手,也许还能早点把这种纸造出来呢!

想到这里,赵城便说:“我是个造纸工,为了造纸给师父画像,走南闯北数十年,才见到这雪白的东西。只要能造出这样的纸,大姐不嫌我是纸呆子,大姐怎么说我怎么依。但请先告诉我,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姑娘听了很高兴,凑近老奶奶耳朵,又是说话,又是打手势,老奶奶终于明白了,便在姑娘的搀扶下,和赵城一起来到溪边。

老奶奶指指姑娘说:“她生下来的那年,恰巧这棵檀树倒在溪面上,所以就给她起个名字叫檀姑。这檀树泡在溪里,雨过天晴太阳晒,太阳晒过再雨淋,天长日久,树皮就脱离树干,变成现在这个样了。”

赵城听了很高兴,造纸的办法有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当晚,赵城和檀姑朝天一炷香,便成了夫妻。第二天,赵城便采集了檀树皮和草一起浸润,日晒,揉制,蒸煮,老奶奶和檀姑成了他的好帮手。功夫不负苦心人,孔丹终于造出了好纸,将宣纸进行了改造。

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品种,就是为了纪念赵城的,一直传了下来。

在唐代所造纸中,硬黄纸也是非常有名的。唐代人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纸质半透明可用于书画作品摹本的制作。

除硬黄纸外,云蓝纸也很有名气,据说此纸为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所造,质地均佳,时人极为推崇。

据西晋著名学者张华在他所著的《博物志》中记载,唐代女诗人薛涛所造十色花笺,深为当时社会所宝重,当时文人如元稹、白居易、牛僧孺、杜牧、刘禹锡等20余人与涛唱和率用之,“薛涛笺”遂名传千古。

唐代的日常用纸,有短白帘粉、蜡纸、布丝藤角纸、黄麻纸、白麻纸、桑皮纸、桑根纸、鸡林纸、苔纸、建中女儿青纸、卵纸、宣纸、松花纸、流沙纸、彩霞金粉龙凤纸、绫纹纸、松皮纸、蜜香纸、一蛮纸、笈皮纸、竹纸、楮皮纸、凝霜纸、麦秸稻纸、由拳纸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唐代纸的产量已相当可观,种类亦多,用途广泛。除供书写、绘画外,又有其他之用。据文献记载,当时已用纸来做灯笼,糊窗户,做衣服、帽子、帐子,甚至做铠甲。

从唐代开始,徽州成为“文房四宝”生产的重要基地,除歙砚、徽墨被推为天下之冠外,澄心堂纸更是受到宝爱。南唐后主李煜视这种纸为珍宝,赞其为“纸中之王”,并特辟南唐烈祖李节度金陵时宴居、读书、阅览奏章的“澄心堂”来贮藏它,还设局令承御监制造这种佳纸,命之为“澄心堂”纸,供宫中长期使用。澄心堂纸质量极高,但传世极少。

会府纸长二丈,宽一丈,厚如数层绘帛,更是前所未有。鄱阳白纸,长如匹练,也是当时的新产品。另外,浙江造纸也有发展,吴越王曾雕刻《陀罗尼经》8400卷。

后来,唐代造纸技术随着对外交流传入西方。首先在撒马尔罕建立了中东第一个造纸作坊,794年巴格达出现中东第二个造纸作坊,造纸术由此传到阿拉伯地区,并逐渐流传到了世界各地。

[旁注]

浣花溪 成都一处小溪,因为诗人杜甫而闻名,杜诗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成文于此。这里除了含蓄婉约的景致之外,浣花溪的背景是悠远的文化,诠释它的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句。

《新唐书》 作者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是他们编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和《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对后世影响很大。

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从627年开始到649年,一共23年。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同时又启用贤能人士,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斗笠 又称笠、笠子、笠帽。我国古代农村一种边沿很宽的帽子,是一种遮挡阳光和避雨的编结帽。斗笠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

江南 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在历史上江南是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其他地区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宣纸 原产于安徽的一种纸。宣纸是我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产生于唐代,历代相沿。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泾县为宁国府管辖,宁国府治在宣城,宣城为宣纸集散地,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

灯笼 是我国汉族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我国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在我国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阅读链接]

唐代造纸业发达,纸张不仅仅限于书写文字,也被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发掘中,出土了纸鞋、纸棺,这些考古发现,是唐代多方面用纸的实证。

到了五代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南方一些地区仍相对比较稳定,造纸业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特别是被称为“千古词帝”的南唐后主李煜,他酷嗜文学,对造纸也极为关心,促进了纸业的发展。当时的徽州地区成为造纸中心,所产澄心堂纸最受书生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