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东十大名砚的特点
明清时期,我国除了四大名砚之外,还有山东的许多有名的砚台,被称为“十大名砚”。
齐鲁地区的石砚中质量最好、名气最大的,当推红丝砚。红丝石产于临朐冶黑山山顶石洞中,两地直线距离20余公里,产石色泽、质地极为相似,系同出一脉。
在明清时期,红丝砚的盛名更是如日中天。当时公认的四大名砚依次是红丝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明清文人墨客都很看重此石。
红丝石砚纹理是天然形成的,千姿百态,旋转圈丝几十重而不重叠,一砚一式绝少相同。有些还具有石眼、金线、紫筋和墨痕,紋彩多姿。
石质细腻、致密而坚实,手拭如膏,质坚且细润,叩之其声清脆,用它制成的砚台不渍墨,发墨如油,墨色如漆,不损笔毫,贮水不耗,覆之以匣,墨色数日不干。
淄砚又称金星砚,因产于山东淄博的淄川而得名,在历史上也称作淄川砚、淄州砚或淄石砚。
淄砚中较名贵者有金雀山的韫玉、金星、淄川梓桐山青金石三种。韫玉、金星产于博山北庵上村的“淄砚石坑”,后因得石极难而荒废。
新石多采自地表,与过去自洞内所采砚石差异颇多,已无多采者。淄川梓桐山青金石,此砚初用料于罗村紧邻的对松山石,后顺石脉查寻,延于罗村东北二华里处的洞子沟,自清代之后不断有砚石开采。金星石砚产于临沂的岐山寺附近,采石处位于溪水下约10米。
金星石上有金星布列,以其制成的石砚似无月天空繁星点缀,故称“金星砚”。因其产地临沂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故乡琅琊郡,故名“羲之石”,亦称“羲之乡砚”。又因王羲之在当时曾官至“右军将军”,有“王右军”之称,于是“羲之砚”及他所用的其他砚台均称“右军砚”。
又因临沂为古榔琊郡,又被称为“榔琊砚”。无疑,王羲之本人特别酷爱金星石砚。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出任平原太守时,亦曾搜寻这种石砚。
该石质细温柔如玉,着手生润,握之如脂,滴水不干,寒不结冰,磨墨无声,扣之有声,研墨颇利,墨汁泛光,毫不损毛。即使在酷暑炎热中墨汁也不易干涸。
燕子石又名“蝙蝠石”,产于莱芜和沂蒙,以前者质地更好。燕子石制砚已有悠久的历史。明、清时代即有此工艺,称燕石砚为“多福砚”“鸿福砚”。
燕子石是5亿年前三叶虫形成的化石。因三叶虫的形状似燕,又像蝙蝠而得名。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使三叶虫保持了生命最后一瞬间的美好姿态,镶嵌在黄绿沉积岩里,似燕竞飞,跃然纷呈。
所以,它不仅是研究地球演变史和生物进化史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温润如玉,色泽光洁,耐磨下墨,自然古朴,独具天趣,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用燕子石制作的燕子石砚,保潮耐涸,易于发墨。
徐公石产于王羲之的故乡临沂徐公店砚台沟,用它制成的砚台称“徐公石砚”或“徐公砚”。徐公石呈石饼状,直径大者尺余,小者二三寸,厚约三四寸,颜色多种多样,有蟹盖青、鳝鱼黄、沉绿、生褐、绀青、橘红、茶叶末色等。砚材周边有石乳状、纵横交错、变幻无穷的石纹。
徐公石每块都是天然独立成型的,由于亿万年地下水的冲刷,使它的四周形成了优美的横竖纹理。所以砚工在制砚时都尽量保持它天然的形状,稍加雕琢而成。
每方徐公砚的四周都可见到亿万年风化水蚀的纹理,使人感受到沧桑的巨变。因此,自然天成乃羲之砚的最大特点、最大优势,人们称之为“天下自然第一砚”。
尼山砚,因产于曲阜东南约30公里的孔子诞生地尼山而得名。以尼山石制砚,清乾隆年间已有记载。尼山砚石,呈蓝灰、土黄、姜黄色,属泥质石灰岩,石质精腻,抚之生润,上有疏密不匀的青黑色松花纹。制成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
尼山石制砚,佳石难得。尼山虽为石山,但只有深层的橘黄色石,坚细温润,不渗水,不渍墨,发墨有光,才可制砚。所以,到乾隆年间尼山砚已“近无用者”。
砣矶砚,又名登石砚、雪浪金星砚,金星雪浪砚。砚石产于砣矶岛磨石嘴村西北部悬崖下的山泉水眼处。砣矶岛原名鼍矶岛、驼基岛,位于山东蓬莱北长山列岛中。
砣矶砚始已有1000多年历史。自砚问世以来,就被收藏家视为瑰宝,只因采石艰难,存世不多。明清佚名所著的《砚品》中记载:
宋时即以鼍矶石琢以为砚,色青黑,质坚细,下墨甚利,其有金星雪浪纹者最佳,极不易得。
砣矶石含有微量自然铜,如金屑撒石上,闪耀发光,即所谓金星。石的母体黑中略呈绀青、灰绿色,加工雕刻成砚后,其色泽如漆,群星闪闪,宛如无月星空,有各种不同的雪浪纹,小如秋水微波,大如雪浪滚滚。
紫金石砚出自山东临朐,清代乾隆皇帝在紫金石太平有象砚上御题,原文是:
紫金石临朐产,起墨益毫,略次端歙,刻作太平,称有象斯之,未信敢心宽。
乾隆把此砚列在钦定西清砚谱卷二十三,足见乾隆对紫金砚的钟爱。宋代学者唐询在他所著的《砚谱》中记载:
紫金石砚最下层者润泽,发墨不殊端、歙砚。
传世之物有一方元大都遗址中出土的紫金石砚,色泽为紫,有宋代书法家米芾所写的铭文,题曰:
此琅野紫金石制,在诺石之上,皆以为端,非也。无章。
《砚谱》中又说:“青州紫金石,状类端州西坑石,发墨过之。”可见这是一种与端溪名坑相近的佳石。
田横砚已有500百年的历史,据清代《即墨县志》称:
田横石质坚,色黑如墨,少有文彩,偶见金星。以其制砚,下墨颇利。
田横岛即秦初齐国五百壮士殉身处。岛在即墨东50公里的海中,距陆地十余华里。上产砚石制砚,名田横砚。
[旁注]
齐鲁 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齐国和鲁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因为文化的一体,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的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金雀山 位于山东省临沂城南隅的金雀山位于银雀山之东,沂河之西部,青龙河绕西部山脚而过。是古城临沂之门户,和银雀山成犄角之势拱卫着临沂城。山体由石灰岩、紫色页岩构成,海拔只有88米。两山岗东西对峙,因盛开金黄色、银白色两种草花得名。
曲阜 位于山东西南部,古称鲁县,是周朝时期鲁国国都。境内矿产主要有煤炭、石灰岩、混合花岗岩等。清乾隆年间就已生产尼山砚,是山东名砚。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太守 古代官名,又尊称府尊,亦称黄堂。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代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代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当各府长官,明代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又尊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
《砚谱》 宋代唐询撰《砚谱》,2卷,已经失传,存有南宋人李之彦《砚谱》1卷,又有《叶樾》传宋人《端溪砚谱》各1卷,明沈仕《砚谱》1卷。这些关于砚台的书籍,都对保存我国古代砚台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元大都 也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自元世祖忽必烈时的1267年至元顺帝时的1368年,一直为元朝国都。城址位于现在的北京市,其城郭残垣,在蓟门桥西南、中国政法大学东门外,仍可以看见,并设有标志“元大都城墙遗址”。
[阅读链接]
清末民间制成的田横石砚多为长方形,砚额刻有梅、莲等浮雕,也有无雕饰的“墨海”等。砚石产于岛西南隅近海处,没于海底下层称水岩,石质温润不干燥,质密色黑,也有带金星的,映日可见,下墨颇利,发墨有光,制砚甚实用。
柘砚产地在山东泗水西北柘沟镇,柘沟河经此南流注入泗水,当地产赤土,用以制砚,故名“柘砚”。柘砚在宋代已很著名。有些刻有鲁柘砚铭文的澄泥砚,也是当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