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奚氏的精湛制墨
隋唐时期,制墨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政府专门设官办制墨厂。当时有一个叫祖敏的墨官,最为著名,他制的墨,名闻天下。
祖敏研究朝鲜进贡的松烟墨的制作经验,多方取材配方,采用古松烟与鹿角胶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制出来的墨质量好,享誉天下。
唐代制墨中已有多种颜色。据史书《唐书·韦述传》中记载,韦述家中藏书宏富,全都经他亲自校点,“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
黄墨,是用雌黄研细加胶合制的墨,多用于修改文稿或者点校图书。朱墨更是被当时徽州居民制墨家传户习,广泛使用,它是用朱砂研细加胶而成,但容易褪色。
唐末五代由于战乱频繁,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也随之转移。此后,徽墨雄踞天下,在制墨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墨模在唐代的制墨业中逐渐地普及。墨的烟料捣杵原来尽用人力,因为人的握力有限,所以墨模便应运而生。墨模的压力大,因此而制成的墨质坚实而耐用。
同时,由于墨模的出现,墨的形状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江苏丹徒的南朝墓葬中,曾出土一锭扁圆柱体墨,长3厘米,宽4.2厘米,厚1.9厘米,墨色纯黑,质坚硬,据分析可能是用模压制成的。当时的地方政府每年要向朝廷进贡龙凤墨四斤,史称“贡墨”。
唐代制墨业空前兴盛,制作益精,名匠辈出,制墨中心从陕西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易州最有名。唐代有专门制墨的著名墨工,如祖敏、奚鼐、奚超等人。唐末乃至历代各朝中最负盛名的制墨大师奚超。
奚超是河北易州人。唐代末年,奚超至歙州,见歙地多黄山松、且质优,新安江流域的水质又好,故留此重操旧业。其子奚廷珪更是有心,见当地穆姓墨工所制之墨颇具特色,便虚心求教、潜心揣摩。
奚超潜心钻研,总想研制出“一点为漆”的墨,可是只因他年龄大了,已是力不从心,他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奚廷圭身上。
奚廷圭年轻自信,他认为父亲的那套制墨技术太落后了,于是他就另起炉灶,开始了自己的制墨研究。他念了两年私塾,会舞文弄墨,很得当地乡绅王水才的儿子王白的欣赏,奚廷圭与王白是好朋友。
王白因为祖坟地之争与邻近一乡绅汪永财要打官司,他找来奚廷圭出主意。奚廷圭听说朋友要打官司,说自己愿意免费提供他研制的最好的“一点为漆”之墨写诉状。王白听后甚喜,连声说:“好、好,现在你就给我磨墨写,告汪永财。”
第二天,王白把状子送到了县衙,知县宣布三日后开审。开审这天,奚廷圭早早来到了县衙听审,一会汪永财和王白父子才来到。
“升堂!”知县大人惊堂木一拍:“王白告王水才一案现在开审!”
王白立即说道:“知县大人,你是否看错了呢?是王白告汪永财,不是王水才……”
知县大人细细一看,扬起状纸说:“什么,告汪永财?请问,这可是你送给我的诉状啊!”
王白连连点头。知县大人又说:“那就请你过来看看,是我本县看错了还是你写错了?”
王白上前一看,果真写的是告王水才,他简直不敢相信,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顿时束手无策,这岂不成了儿子告父亲了啊!王白立即对知县大人拱手作揖说:“知县大人,你说我怎么会告我的父亲呢?”
“在我这公堂上,妻告夫、子告父的多了是。你看正堂上那四个子:‘明镜高悬’。王白你大义灭亲,伸张正义,这是好事啊!本县应该支持才是。”
汪永财连忙说:“是啊是啊……”
“快审、快审!”堂下看热闹的人也起哄地喊。奚廷圭对王白摇头摆手,王白明白了,说说:“知县大人,我不告了,不告了!”
“不告了,你是说撤诉状?”知县大人问。
“是是是、撤撤撤……”王白立即跟知县大人和堂上堂下的人行礼磕头。
知县大人惊堂木一拍,大声说道:“你戏弄本官,本县暂且不究,可此案你要撤了,以后就不许再告。退堂!”
一场官司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结束了。从衙门出来,王白立刻问奚廷圭是怎么回事。奚廷圭说那天他是亲眼看见写的,他也不知道怎么会事,莫非是有人暗中把名字改过了?
王白说:“状纸上看不出有改过的痕迹啊!”
回到家,王白要奚廷圭照先前写的状纸再重写一张,然后把状纸高挂在墙上,面对状纸久久地思索着,突然,他明白过来了,就对奚廷圭说:“这是有人动了手脚,你看,把‘汪’的三点、‘永’字的头、‘财’字的‘贝’字边去掉,不就成了‘王水才’三个字了?”
奚廷圭简直惊愕不己,他想了想说:“就算汪永财与知县大人串通好了,可这墨笔字怎么会去得一点痕迹也没有呢?”
“拿水来!”王白立马吩咐人端来一盆水,他用一支毛笔蘸满水轻轻地对着那纸上的“汪永财”三个字的头和边小心洗刷,不一会儿,“王水才”三个字就清晰地显露出来了。
事情一目了然,气得王白把笔往盆中一摔说:“奚廷圭!这就是你研制的‘一点为漆’?这样一洗就没有了半点痕迹,你这还叫什么‘一点为漆’之墨?真是气死我也!”
奚廷圭一看此番情景,顿时哑口无言,颜面扫地,他连连给王白和他父亲陪不是,觉得太对不起王白了。奚廷圭怕遭众人耻笑,就决定全家南迁。
临走时,奚廷圭来王白家辞行,他拉着王白说:“我这一去,就不会再回来了,不过请你相信,‘一点为漆’之墨,我一定要研制下去,请静候我佳音!”
奚廷圭同父亲来到安徽黄山,见这一带山上松林茂密,烧烟制墨的原料丰富,父子俩甚是高兴,于是决定就在这里安下家来,这里属歙州管辖。
安下家后,奚廷圭踏踏实实地潜心钻研,他利用这里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造研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一点为漆”之墨。
研制出此墨后,奚廷圭立即给远在易水的王白以书信报喜。王白接到奚廷圭书信后,立马决定南游一趟。王白来到歙州,让他大开眼界的是歙州城内各种笔墨纸砚的店铺比比皆是,街道上一片繁荣,可谓是文房四宝之都了。
王白行至一湖边时,见一泼皮在戏弄一小姐,王白上前把那泼皮顺势往旁边一推,泼皮却撞到了石墩上,当时就头破血流。
王白连忙催小姐快走。小姐离去时,从身上取下一块玉佩递给王白,说:“谢谢救命之恩,我姓李,有事来金陵府找我。”
第二天,王白找到了奚廷圭住处,把遇见泼皮的事说了出来。奚廷圭听后说道:“我刚从歙州城回来,现在到处张榜缉拿凶手,听说那泼皮死了。那泼皮在歙州是出了名的,谁也不敢惹他,泼皮父母把这事告到了官府,官府正到处抓你呢!”
“这可怎么办?”王白也急了,他在屋里转来转去,当他走到奚廷圭书桌前,看见桌上的砚台里有磨的墨时,他顿时计上心来,大声说:“有了有了!”
王白说完,用手把砚台里的墨就胡乱地往自己脸上抹去,瞬间功夫,王白完全变成了一个黑脸人。就这样,王白凭着这一张黑脸,便逃过了这一劫。
住了些日子,奚廷圭与王白饱览了黄山风景。王白又决定到金陵去看看,金陵当时是南唐的首府所在地。王白到了金陵,到处却找不到客栈,他正疑惑时,见前面一门楼灯火通明,他便走了过去,原来这里正是金陵府。
王白在欣赏金陵府时,他被守卒抓去了。他想起了曾经救过的李小姐的话,就把玉佩亮了出来,说:“我是来金陵府见李小姐的。”
守卒马上通报上去,不一会,王白被传进了宫内。走进宫里,王白看到李小姐和侍从们正在迎他,小姐说:“你到底是何人?怎么变成这般模样呢?”
王白知道自己抹了黑脸,就说出了事情的前前后后。李小姐知道真相后,赶忙叫人端来清水让王白洗脸。原来,这李小姐正是南唐后主李煜之女。
李小姐让王白立即去见父皇,哪知王白脸上抹黑的怎么也洗不掉。李小姐又让侍女拿最好的洗涤用品给王白又洗又擦,但王白一脸黑墨还是除去。
李煜来了,他问明了原委,知道王白的黑脸是因为墨汁涂得而洗之不去时,他惊道:“还有这等事……这墨真是好墨、好墨呀!没想到在我南唐,出了这等好墨,那真是‘一点为漆’呀!”
“是是是!”王白连连点头。
李煜又问:“这墨是何人所制?”
“歙州奚廷圭。”
“此墨不仅‘一点为漆’,而且他脸上至今还留有墨的馨香,不信,公主你过来闻闻。”李煜说。
李小姐一闻,果然如此。
李煜立即下旨:“传奚廷圭进宫!”
奚廷圭进宫后,朝廷上下大夸其墨是真正的“一点为漆”,而且还留有悠悠馨香。李煜即刻令奚廷圭为南唐的墨务官,并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奚廷圭就成了李廷圭,也成了一代墨家宗师。
王白也因救了李小姐,就留在了宫中帮助奚廷圭料理墨务,那张黑脸就成了李墨的金字招牌,人们是有口皆碑。
到了后来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后来,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改名为徽墨。徽墨之名,就这样形成了,徽墨传奇,也在百姓中广泛传开了。
原来,奚超父子改进了捣烟、和胶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操作规程,所造之墨在品质上超过了易州墨,被人誉为“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
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成为千古美谈。从此李墨名满天下,其墨被誉为“天下第一品”。李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
据记载,北宋书法家、文字学家徐铉,幼时曾得一锭李墨,与其弟徐锴共同研磨习字,“日写五千”,也整整用了十年。更令人赞美的是,磨过的墨,其边有刃,兄弟俩还常用它来裁纸。
可见,李墨除了配料精良,在制作时是尤重捶打砸实,故其墨耐磨耐用,能裁纸。据史书《新唐书》记载:
祥符中,治昭应宫,用廷珪墨为染饰,有贵族尝误遗一丸于池中。逾年临池饮,又坠一金器,乃令善水者取之,并得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
可见,李墨之质地确实有异于常墨。李廷珪之弟廷宽,廷宽之子承晏,承晏之子文用及孙惟庆,也业墨,都是名墨工。惟庆还任过墨务官。自李廷珪被李煜封官赐姓后,徽州的墨工更重制墨技艺,因而历代都产生过一批批著名的墨工。
唐代文学家诗人王勃的代表作《滕王阁序》读起来文理清晰、朗朗上口。据说王勃应邀为人作碑文颂词时有一个习惯,即总是先磨好墨水数升,然后拉上被子蒙头而卧。过一会儿,便一跃而起,笔不加点,一气呵成。当时人们把王勃这种做法叫做打腹稿。
为什么他能打腹稿呢?有人说王勃少年时曾梦见有人向他赠墨满袖,腹中装满了墨水,所以他就能在肚子里打腹稿。
这个传说赋予墨以神奇的力量,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于能够用来书写文字的墨的一种崇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的文化心理。
墨作为我国画的载体,使我国文人画家找到了抒情达意、畅神写意的本质要素。墨在远古尚黑意识上建立五行色中的“黑”,不可单纯地将其当作一种颜色来对待,因为它既暗合了老庄“五色令人目盲”和“无为也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论点,又与儒家所倡导的“绘事后素”、反对雕饰之风的审美理想相表里。
水墨山水画在唐代兴起的内在根源,与当时文人画家的处境与心理需求相切合,“诗古禅心”使墨的表现更具文人境界。
[旁注]
韦述 (?~757年)唐京兆人。唐代史学家。韦述幼时即阅毕群书,喜好谱学,撰有《开元谱》20卷。家中聚书2万卷。韦述在书府40年,任史职20年。补遗续缺。勒成《国史》112卷,事简记详。萧颖士将他比作谯周、陈寿之流。安史之乱时,流亡至渝州卒。著有《两京新记》。
徽墨 徽州墨,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贡墨 贡墨分为两种,一为按旧制征贡;一为朝中大臣、封疆官吏为了得宠于君王,嘱墨家制以进呈供皇帝书写之用。南唐时出现了朝中大臣嘱制墨家造墨进呈皇帝的贡墨。清代,每年按春贡、万寿贡、年贡进呈徽墨。
徐铉 (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人,即现在的江苏扬州。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曾受诏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王勃 (650年~676年)诗人,字子安,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对后世诗词影响也很大。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山水画 我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我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阅读链接]
在唐末,奚超后人南迁安徽歙县。此后,歙县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奚廷圭被南唐后主李煜任命为皇家的墨务官,赐姓李,故后世又称李廷圭,都是当时著名的制墨大师。
李廷圭所制之墨香味浓郁光泽如漆,当时就与黄金等价。宋时已成为文林珍宝已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感叹了。宋人何薳著《墨记》、晁贯之著《墨经》出现了制墨的专著,对后世制墨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