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制墨与墨礼
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国家得到了统一。经过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又重新繁荣起来。
宋代帝王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考试制度得到完善,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个文化高潮,有力地促进了制墨业的发展。
宋代制墨业十分繁荣,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宋代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我国制墨业的新领域;二是制墨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三是宋墨在原料配制、艺术加工、种类品质上均较前大为提高和拓展。
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常年累月取古松烧烟,致使宋代松林被砍伐殆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中说:
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面对松树大量砍伐墨源严重枯竭,沈括提出石油烧烟的科学见解。他说:“石油至多,生于地下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在松木资源大量减少,用墨需求又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于是一种新的制墨原料油烟应运而生。
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100余人,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沈珪、叶茂实最具代表性,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制墨范例。
张遇,黟县人,他是宋代油烟墨的创始者,以制“供御墨”而闻名于世,他制的墨因加入了麝香、金箔而称为“龙香剂”,其配方一直相传下来,成为墨中极品。“张墨”为历代收藏家追求的瑰宝。其子张谷、孙张处厚都是一代名墨工。
潘谷也是宋代有名的制墨大师。据宋代古籍记载,在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时,“赵文秀笔及潘谷墨”,经常是文人争购的对象,所以当时收藏潘谷墨的人很多。宋陈师道撰《后山谈丛》称道:“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败。”
潘谷不但精于制墨,而且善于辨墨,凡墨只要经过他手一摸,便知精粗。宋代学者何蘧在他所著的《墨记》中说,有一次黄山谷将自己所藏之墨请潘谷鉴定,他把墨囊一触,便告诉山谷说,这是李承晏的软剂,如今已经很少了。潘谷又拿出一囊说,此谷二十年前造者,今精力不及,无此墨也。黄山谷取出一看,果然如此。
潘谷在制墨上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在封建社会,这位技艺高超的墨工。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宋时徽州每年进贡佳墨千斤。”
潘谷之佳墨,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被列为贡品送到宫中,作为封建王公贵族的欣赏品。虽然一代墨仙所创之墨早已不见,但从徽墨之发展亦能看到潘谷的贡献。
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他曾经得到宋孝宗犒赏缗钱两万的奖励。沈桂以松脂、漆滓烧得极黑的烟,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他是漆烟墨的创始者。
在宋代,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工匠交往密切,互磋技艺,在制墨史上传为佳话。宋徽宗在书法绘画方面颇有天赋,他创造的“瘦金体”书法名传千古,他喜欢墨懂墨,还亲自实践制墨。
据后来明代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考槃余事》中记载,宋徽宗曾经采用烧苏合油取烟制墨,50克的墨价值黄金500克,由于配料昂贵,制作方法独特,别人难以仿制,故被称作“墨妖”。
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也是一位制墨爱好者,此外如秦少游、陆游、黄庭坚等文人也都有制墨的经历。
宋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文人学士对墨的需求量更为扩大。这也刺激了制墨的发展,墨的生产以徽墨为龙头,范围不断增大。
宋徽宗宣和年间,歙州更名徽州,辖歙、休、夥、祁门、绩溪、婺源6县,制墨业形成了家传户习的盛况,自此,墨便统称徽墨。徽州成为当时我国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为了墨中之精品,誉满天下。
宋墨在原料配制、艺术加工、种类品质上均较前大为提高和拓展。宋朝墨分两派,一是加龙麝助香的,一是不用香料的。潘谷、张遇属香墨派,王迪则主张不加香料的,保持墨的自然气息,因为他认为不加香料,墨也有天然的龙麝香气。
油烟墨的制作在宋代已经出现,据明罗颀《物原》中说:奚廷珪做油烟墨。油烟墨的产生绝非偶然,它与松烟制墨大量砍伐松树造成资源的匮乏有一定的关系。石油烟作墨是宋代科技的一大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应该属于油烟墨的一类。
自宋以后,名墨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欣赏品,要求墨质精良,而且追求形式与装饰美观,这就促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诗句,正是这种风气的写照。这种玩墨鉴赏之风,至嘉靖、万历时期更加盛行,并开始出现了成组成套的丛墨,墨的装饰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已达到纷然不可胜识的地步。
这种丛墨注重形式变化多样,图案装饰新颖,也讲究外部装潢。一般用墨漆描金匣储存,也有用金丝楠木或乌木做匣的,造型精巧,保存和携带安全方便,还有用木制成手卷式盒,表面用锦缎装裱。一边连接小幅书画,类同书画卷轴一般,非常别致。
鉴赏墨如故宫收藏的西湖十景十色墨,色彩各异,墨的形式富于变化,一面为阴文楷书填金,西湖十景十色七言律诗,一面浮起诗中所咏西湖十景图画。
画面的构图,以极简练的手法刻画出主题的基本特征,艺术地再现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形象地反映出二百多年前,西湖十景的历史风貌,是较好的鉴赏墨。
这一套墨为色墨。是绘画用的颜料,有红、黄、青、绿、蓝、棕、白等色,多为天然色料配制,色彩纯净艳丽,不易褪色。
虽然早期色墨不多见,但从唐宋的绘画中,可以看到颜料的精美与华丽,宋人《金碧山水图》,画面以青、绿色彩为主,间施以金描绘出秀丽苍翠的山川,巍峨宏伟的殿阁,展现出辉煌壮丽的自然图景,突出了色彩的美丽。
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色彩柔和艳丽,人物传神,更显出色彩的美妙,这些在纸、绢上的色彩,已历经了八九百年,及至上千年历史沧桑,仍然保持着夺目的光彩,充分显示了这些彩色墨制造精良,是古代鉴赏墨的佳品。
到了元代,元代制墨业没有什么特别的发展,但还能维持宋代的余风,保持原来的成就。因此,元代制墨业远不如宋代,传统制墨地区徽州也只能勉强维持。
元代墨工中比较著名的有朱万初、陶得和、潘云谷等人。元代制墨以朱万初为代表,他取墨材为摧朽之松300年不坏者,所制烟煤极佳。
元代各朝帝王重视具有特殊技艺的工匠。元文宗时期的著名墨工朱万初就和当时朝中名士虞集交游极深,并且因为所进墨“大称旨,得禄食艺文之馆”,一年后竟然“以年劳恩赏,出佐帅幕南海,转承东阳”。有了奎章阁学士的誉扬和当朝皇帝的赏识,朱万初成为元代最负盛名的墨工也成为必然。
[旁注]
五代十国 是我国的历史朝代名词,从公元前907年到公元前960年。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5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10个割据政权。
《梦溪笔谈》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是一部笔记本百科全书式著作,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潘谷 宋元祐歙县人,一生制墨,他所制的名墨“松梵”、“狻猊”等被誉为“墨中神品”。宋徽宗御藏之极品宝墨“八松烟”,都出自潘谷之手,对我国古代制墨贡献很多。一代墨仙所创之墨早已不见,但从徽墨之发展亦能看到他的贡献。
地方志 简称“方志”。就是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它有严格的选材要求,有各种研究和参考价值。因此,它是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历史与现状发展状况的百科式要述。
王公贵族 最初指的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包括军事贵族、世俗贵族、宗教贵族。贵族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而王公指皇室出身的成员被皇室册封为王,并因此建立了家族,实现了血脉延续的家族的统称。
屠隆 (1543年~1605年)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浙江鄞县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是个怪才,好游历,有博学之名,尤其精通曲艺。他不但写戏编戏,还演戏,其家中便自办有戏班,还掏钱聘请名角。他甚至编导过整出戏,广受欢迎。
科举 指我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唐代以前没有科举,之前都是古代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学士们来做官。到了唐宋时期,才有科举考试,中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会试中试者还不能做官,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以后才能入仕,古代科举制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罗颀 明代学者和发明家,其著作有《物原》一书,主要介绍我国古代先民的发明创造。比如辘轳的制造,书中说“史佚始作辘轳”。史佚为周初史官,故辘轳可能起源于商末周初。自战国到汉代,辘轳常被人用作入葬下棺的机械。可见《物原》的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蓬莱 我国古代道家神话中的仙山,相传作为神山的名字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流传开了。秦始皇在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曾经来过胶东,过黄、腄,到成山,登芝罘。他东巡的目的是为寻找神山,求长生不老药的。
元文宗 (1304年~1332年)即孛儿只斤·图帖睦尔,蒙古帝国可汗,汗号“札牙笃可汗”。元代第八位皇帝,谥号圣明元孝皇帝。元文宗在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位期间,创建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为研究元代的历史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阅读链接]
在宋代文人关于墨的笔记中,可以经常看到鉴别墨的方法,比如要求多看实物,多记实物,通过实物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看后加以思考,善于比较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多看实物可以对某一名家名作的墨质、题识、图案、墨品、风度认识更加熟悉。
另外,许多宋代墨学文献资料,都表现出了宋代各派的墨品及风度的特点。通过对墨品的了解,即使在没有年款的情况也可以鉴定出是哪些名家墨品,这就要求宋代文人要有鉴墨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