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发达的造纸技术
宋元时期,我国造纸技术更加成熟,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以前名纸,无不仿造,尤以澄心堂纸为最佳,宋代的许多著名书画家多用此纸。至于笺纸、匹纸、各色笺纸和藏经纸更是名目繁多,不可屈数。
造纸原料进一步扩大,出现了麦茎纸与稻秆纸,并收集旧纸,与新料掺在一起,打出混合纸浆造纸,称之为“还魂纸”。当时还发明了纸药,即用植物的汁放入纸浆中,作为漂浮剂。
宋代能生产三丈余长的巨幅纸,称为匹纸。宋元名纸众多,有浙江海盐金粟寺所造的金粟山藏经纸及谢景初所造十色信笺等。
据说,谢景初是受唐代“薛涛笺”的启发,在四川益州加工制造。谢公有十色笺,即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又名“十色笺”。这种纸色彩艳丽新奇,雅致有趣。
元代造纸中的特异者,有白鹿纸、黄麻纸、铅山纸、常山纸、英山纸、观音纸、清江纸、上虞纸,笺纸则有彩色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等。元代名纸则有“明仁殿纸”等。
白鹿纸产于元代,最早是江西的道士写符用纸,后因赵孟頫用以写字作画,嫌符用纸之名不雅、不吉。他看到造纸的抄帘上绣有形态各异的鹿图,纸成后隐约可见鹿纹,而鹿又是吉祥的象征,与福紧密地结合,所以更名为白鹿纸。
关于白鹿纸的源起与得名,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年旱灾,河干地裂,百姓难以生存,这时一个叫名白乐的青年,勇敢担当起为百姓寻水的重任。
白乐不畏艰辛,翻山越岭,但始终没有找到,饥渴劳累使他昏睡过去。睡梦中,他看到一位美丽的仙女飘然而下,仙女手中捏着一条白丝帕,她朱唇微启,问白乐有何愿望和困难。
仙女在知道了百姓因干旱而遭受的苦难后,就告诉白乐,水源就在你的眼前。说完就飘然而去,只将手中的白丝帕抛下。白乐赶紧接住,梦也醒了。
白乐一看手中,不知何时白丝帕变成了一张宣纸。抬眼望去,果真见有一巨大的鹿状的石头,一双鹿眼的间距就有一丈又二。
白乐走上前去,用手中的宣纸拭去石鹿眼睛和身上的泥尘。石鹿的眼睛随着泥尘的拭去变得明亮无比,并淌出了感激的泪水,泪水越流越多,变成两股清泉,清泉滋润了世间万物,解救了百姓。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白乐,研制出了白鹿纸,又称白乐纸。白鹿纸可谓至善至美,它的规格一丈二尺,纸帘上绣有形态各异的奔鹿。
宋元时期大量用纸印刷书籍,也有道士用纸画符,虽有若干因年久或战乱而不存,但后来保存下来的仍多处可见。此外,用纸作画、写经较前更为普遍,也有不少流传下来。当时纸的用途广泛,甚至用以包裹火药,制造火枪上的火药筒。
宋代最伟大的科技成就是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造纸和印刷的结合,使宋元明清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素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纸自宋元起大部分用于印刷书籍、佛经、会子等。会子是早期的纸币。日常生活上也出现很多纸制品,如纸织画、纸衣、纸被、纸枕等。
考古研究人员曾经在浙江富阳确认发现一个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宋代造纸遗址。该遗址规模之大、工程保存之完整、工艺水平之高,为研究我国造纸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根据考古人员对出土瓷器、日常用品、土层等的考察,该遗址至少为南宋时期,而其中出土的“至道二年”、“大中祥符二年”等纪年铭文砖,则有可能将遗址的时代上推至北宋早期。据了解,此前发现的国内最早的造纸遗址是江西高安明代造纸作坊遗迹。
宋代有一种循环再用的纸叫还魂纸,又称为再生纸。古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用故纸回槽的方法,一般先将废纸的墨迹、污迹洗去,然后掺入新纸浆中重新造纸。
现藏于我国历史博物馆,出土于敦煌石室的宋太祖干德年间的967年写本《救诸众生苦难经》就采用还魂纸,其背面有3块未及捣碎的故纸残片,考古学家鉴定其为再生纸。
另外,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9《钱币考》记载南宋时,湖广等地的纸币会子,曾经采用还魂纸。
除了采用故纸回槽的循环再造方法外,早在汉代时,古人还直接在字纸背面重新写字或印刷,称为“反故”,这些用作反故的纸多为官府文牍。
宋代文化昌盛,造纸业和印刷业都比较发达,尽管如此,宋人却是想尽一切办法对废纸加以利用。
宋人叶釐的《爱日斋丛抄》卷二载:
王沂公以简纸数轴送人,皆他人书简后截下纸。晏元献公凡书简首尾空纸,皆手剪熨,置几案,以备用。
王沂公就是王曾,他状元及第入仕后,官至宰相,封沂国公。晏元献即晏殊,亦官至宰相。二人身居高位,无论如何不会连纸张都买不起或者用不起,关键还是观念问题,即节约纸张,为此,他们连废纸也不放过。
不少宋版书,往往是用废旧的公文纸之背面来印刷的。明代学者张萱在其他所著的《疑耀》中写道:
每见宋版书,多以官府文牒,翻其背,印以行。如《治平类篇》一部四十卷,皆元符二年及崇宁五年公私文牍启之故纸也。
宋人节约用纸,体现出宋人对纸的爱惜,这一文化现象很值得人们学习。
[旁注]
谢景初 (1020年~1084年),字师厚,号今是翁,北宋时人,累官至湖北转运判官,益州路提点刑狱。谢景初博学能文,尤长于诗,时与梅尧臣等相唱和,有诗集若干卷行世。又创制十色笺,后人称“谢公笺”,与“薛涛笺”齐名。
吉祥 好运的征兆,一般解释作祥瑞和吉利等。在我国,“吉祥”是一个常用的传统名词,意义深远,通常做吉利,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也有了其他的涵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士 是我国道教的神职人员。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黄冠等,尊称为道长。女性称为“坤道”,别称“女冠”。他们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礼仪,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
毕昇 (约970年~1051年)北宋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马端临 (1254~1323)字贵舆,号竹洲,我国古代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和《多识录》。《文献通考》是我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对后世影响很大。
白鹿纸 一种古纸名,为宫廷御用。纸为特净皮,规格为一丈二尺,所以也被称为“丈二宣”。白鹿纸的制造过程中,不仅每道工序做到至善至美、至纯至真,又有许多细节不同,恰是完美的工序和这些不同的关节点的细致、苛求、全面,缔造了白鹿纸的完美、绝伦、难求。
张萱 (约1553年~1636年;或1557年~1641年)字孟奇,号九岳山人、青真居士,别号西园。明代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书法家。明代岭南学者。著有《西园闻见录》107卷,书中节录的大量奏疏多出邸报,史料价值较高,有助于研究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职官制度之演变。
[阅读链接]
金粟寺在浙江海盐西南,寺建于三国吴代。金粟山藏经纸,为宋代名纸。该寺曾藏有北宋时的经藏数千轴,每幅纸背后印有长方形红色小印“金粟山藏经纸”文字。
该纸是经楮树皮加工而成,专供寺院写经之用。其内外加蜡加砑使之硬,黄药濡染而发黄。兼因纸厚重,纹理粗,精细莹滑,久存不朽。其内外加腊砑光工艺,乃宋代造纸业由笺纸生产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之技法,书写效果尤佳,历经千年,纸面仍然黄艳硬韧,墨色如初,黝泽似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