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砚奇珍——砚台
砚,也称“砚台”,集书法、绘画、雕刻诸艺术为一体,特有的色调和造型,加之浑然天工的巧琢,以其庄重与风雅,成为“文房四宝”之一。但从某一方面来说,砚居“文房四宝”首,这是由干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
中国古砚品种繁多,如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红丝砚、松花石砚、玉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历代砚台,以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质地,不同的种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一部丰富多彩的我国砚史。
先秦古砚与汉魏三足砚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还没有砚台,人们都用陶瓷小碗研磨,但是陶瓷容易脆,人们只能在研磨时特别小心。
后来,有个读书人叫程砚,他路过一个小镇,此时正是集日,街上很多人,一片繁荣景象。程承志心里高兴,他就慢慢逛着,顺便采买一些日用之物。
这时,一名老人来到程砚面前,笑道:“看公子应该是个读书人吧,小人这里有一块石头想卖出去,不知能不能入公子的眼。”说罢就从袋中拿出一块石头来。
程砚一看,只见这个石头形状特别,中间凹出去一块,散布金黄色小点,黑底黄星,宛若夜幕繁星。程承志接过来细看,但觉温润细腻,纹理清晰,星晕明显,一看就知道这是块好玉石,只是形状特别难看。
老人笑道:“公子别看这块石头形状这么怪,其实这正是它的奇特之处。我祖上一直用他来研墨写字,说来让公子见笑了,小人祖上也曾是读书人,只是到了小人这代不成器,没人再读书。因为家里急用钱,只好变卖。”
程承志对这块石头爱不释手,再一问价格,也不算很贵,就将这块石头买了下来。有了这块石头,程砚将家中研磨的小碗替换了下来,他每次坐在书桌前,都觉得手中的笔平添了几分灵气。每次客人来访,看到这块石头,都赞不绝口,说他无意中淘到了宝贝。
后来,程砚做了大官,他写的文章被皇帝所欣赏,其威望如日中天,人们便开始仿制这样的石头,取名为“砚”,希望能写出和程砚一样好的文章,就这样砚台逐渐在中原地区开始流传下来,并且成为“文房四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这只是我国古代一则故事,相传,“黄帝得玉一钮,制为墨海”,这才是我国制砚的开始。
原始社会时砚称为研磨器。砚的形制只是一个经过简单加工的厚厚石饼,由不规则的鹅卵石简单加工而成。
我国制砚的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在彩陶文化时期,砚或砚的雏形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它的主要作用是研磨制彩陶用的颜料。
砚诞生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1980年临潼姜寨遗址中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石砚,是人们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实物。
这个古砚有砚盖,有磨扦,当时还没有研石。砚心微凹,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研磨器,与汉代石砚极其相似。砚弯有陶质水盂,有黑色颜料五块,砚、水、墨俱全。
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5000个春秋。
大约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汉代,我国古砚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之中。殷商时期,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逐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后来,人们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汉砚质地以石为主,尚未出现专用砚材,惟坚硬耐磨即可。造型上已初步显示了美化的趋势,纹饰、造型多受同期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砚体多分为砚身和砚盖两部分,砚盖与砚身相吻合,将砚面保护起来。砚的盖顶和足部多以鸟兽圆雕作装饰,厚朴古拙而不失主动。
砚台这种文具历经战国及秦汉时期,已经逐渐配套形成,砚也由多种研磨功能逐渐变成专为书写所用,完成了它由研磨器到书写用砚的过渡。
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要原料的人工手捏墨,砚的制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方形的人工墨,使用起来十分便捷,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这样磨石和磨杵研墨,显得日趋笨拙,因此逐渐被历史淘汰,不过秦汉之际,这种新的砚台还没有普及。
汉代砚的制作水平大大提高,加上纸的发明对砚的装饰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砚便花样翻新起来,不但有石砚、瓦砚,而且出现了玉砚、陶砚、漆砚和青铜砚。它们或方形或圆形,或山形或龟形,有的还带有三足。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个方圆饼形石砚,出土于上海福泉山一座西汉中期墓葬。这个石砚用青褐色的页岩制成,砚体圆而扁平,质地较为细密,简而不陋,轮廓清晰,砚面上附有圆柱形磨石一块,已经初步摆脱了原始砚的务求其用、不求其美的风格。
大约到了西汉中期,砚可以说已经开始从实用的书写工具中分离出来了,逐步脱胎成带有浑朴装饰的工艺品,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所出石砚,呈不规则的圆形,所附石研子相当大,几乎占砚面面积的四分之一。
汉代石砚的造型趋于规整,主要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种,研子的体积较前缩小。圆砚多附三足且有隆起之盖,盖底当中留出凹窝,以备盖砚时容纳研子。精致的圆砚在盖面上常镂出旋绕的蟠螭纹,如河北望都所药材、河南南乐宋耿洛等地的汉墓所出者。
湖北当阳刘子汉墓中还出过一件此式陶砚。长方形砚原来只是一块石板,如洛阳烧沟632号汉墓所出者。这种砚或被称为黛砚,但在居延金关,此式砚与屯戍遗物同出,根据该地点的军事性质,可知长方形砚并非均供画眉之用。山东临沂金雀山十一号汉墓所出长方形石砚,附漆砚盒,盖、底均绘有云气禽兽纹。
汉代还有一种附铜砚盒的石砚,铜砚盒常作兽形,安徽肥东与江苏徐州各出一例。徐州的兽形铜砚盒通体鎏金,满布鎏银的云气纹,杂嵌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造型瑰奇,色彩绚烂,是珍贵的古文物。
汉代还出现了箕形的风字砚,保存最早的一面系出土于西安郭家滩,有东魏武定七年铭文。东魏武定七年就是549年。
汉代官砚的主流风格是“神风、雄风”,神器给人的感受是御人、吓人。至东汉,三足砚兴起,多为兽足。汉三足砚乃为有足砚之发端。
汉代的社会伦理还处于敬天、奉神、事鬼的时代,汉时审美风尚的功利性也就体现在这些承载着礼乐和神秘主义的造型、花纹等器物上了。漆器、陶器等皆仿青铜礼器,俱都三足,因而把砚台制成鼎足形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魏晋时期,我国还流行瓷砚,起初为圆形三足,形制大体沿袭汉代的圆砚。这时的瓷圆砚下装一圈柱足,又被称作辟雍砚。在瓷砚的发展史上,辟雍砚是颇为独特的一种造型。辟雍是古代天子讲学的地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迅速发展,陶瓷砚台大量涌现,其中以一种造型为带足圆盘的瓷砚最为流行。此时的瓷砚,多为青瓷砚。以瓷土为胎,施青釉,砚堂无釉,造型仍多为圆形带足。
对这一时期出土的瓷砚进行比较发现,砚面的四周出现了高起的“护堤”,即子母口。砚心也从平坦向中心慢坡隆起发展。这也是后来辟雍砚的形式。
[旁注]
玉 石头的一种,也可理解为美丽的石头,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我国制玉历史悠久,用途广泛,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充分表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彩陶文化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考古学名词,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马家窑、大汶口等文化中,均发现有彩绘花纹的陶器。即于陶胚表面,施以红、黑色颜料绘制的动植物花纹或几何花纹。
仰韶文化 以陕西华山为中心分布,东起山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在陕西关中、陕北一带。时新石器时期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
殷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国后建立商政权,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了600年,后被周武王击败而结束。商王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
瓦砚 又名“砚瓦”。西汉时期西建于都城长安城西南角皇家宫殿未央官、曹魏时期建于魏都邺城的铜雀台,这些建筑的殿瓦,其瓦身如半个,面至背厚一寸弱,背平可研墨。唐宋以来,去其身以为砚,俗称“瓦头砚”。
页岩 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很容易分裂成为明显的岩层。是一种沉积岩,成分复杂,但都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积经压力和温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杂有石英、长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学物质。
蟠螭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图案表观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便是螭,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这种纹饰盛行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云气纹 汉魏时代流行的装饰花纹之一。是一种用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图案。一般作为神人,神兽、四神等图像的地纹。也有单独出现的。云纹寓意高升和如意。
[阅读链接]
由于早期的墨为颗粒状或薄片状,未能作成墨锭,不便握持,故秦汉时期古砚多附有研子,称为研杵或研石,用它压住墨粒研磨,使其溶解于液体中才能使用。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所出石砚,呈不规则的圆形,所附石研子相当大,几占砚面面积的四分之一。汉代石砚的造型趋于规整,主要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种,研子的体积较前缩小。精致的圆砚在盖面上常镂出旋绕的蟠螭纹,造型瑰奇,色彩绚烂,是珍贵的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