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思想大哲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董仲舒顺承先秦余绪,围绕天人关系等问题,及时解除了统治者的内心困扰。在此后的若干多年间,先后出现了刘邵人才论、郭象玄学、范缜灭神等一系列新的命题,让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颇为尴尬。
隋代王通诸教相融的主张,乃是统治者儒释道兼宗政策的产物,柳宗元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更成为唐代的一个中心议题。
在我国思想史上,上述几位良知,足以构建中古时期的精神穹顶。
大一统设计者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生于汉代广川郡,即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一个地主家庭。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不仅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而且影响深远。
董仲舒从小学习十分刻苦专心,发愤钻研儒家经典。尤其是对《春秋》的研究,逐渐相当深入地掌握了儒学思想的精髓,所以当时人称他为“汉代孔子”。
汉武帝刚一即位,就命令群臣选出贤良之士,把他们召集起来,由他亲自考试,以皇帝的名义提出问题,叫那些贤良对策。董仲舒就是汉武帝选出的贤良之一。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他把自然的发展变化和上天的意志合为一体,把皇权统治与天的意志结合起来。他也对刑罚提出看法,又大肆宣扬了一番儒家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建议汉武用儒家的思想来教化万民。
汉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对策,感到十分惊奇,他终于发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思想基础。于是他对董仲舒十分满意。董仲舒也由此进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
由于汉初以来崇尚“黄老之学”的“无为”政策,所以汉武帝想有所作为的方针政策还是有一定的阻力的。因此,汉武帝特别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第二次策问,要贤良们再对策。
董仲舒又写了一篇近2000字的对策,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然而字里行间,无处不充溢着儒家的思想。文中还花了大部分篇幅向汉武帝建议实行有为政策,更系统地提出了君之道和治理天下的手段。
董仲舒还在头一次对策中的提议,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选派明师,宣传和发扬儒家的思想学说。而且还建议改革吏制,让诸侯,郡守和其他高级官员每年选择两人推荐给皇帝,选得好的官员有赏,惩罚选择了坏人的官员。这样,天下的贤士都可被发现,授之以官发挥其才。
董仲舒的两次对策,逐渐深入而明确地提出了尊儒兴教,德刑并施的主张,赢得了汉武帝的充分信任。
不久以后,汉武帝又进行了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关于天人感应的问题。
这一次,董仲舒的对策中,不但宣扬了天人感应,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尤其独特的是他的百家尊儒术的观点,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同。汉武帝由此施行的一系列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汉武帝所做的这一切,其实都源于董仲舒所提供的思想基础。
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天”创造了自然和人类,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握有最高权力的人,就是皇帝。“天”和人能感应相通。皇帝受命于“天”。
皇帝的意志就是“天”的意志的表现,皇帝按照“天”的意志来统治百姓。“天”常常用灾异符瑞来指导皇帝的行动。
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的变化,国家的兴亡治乱,都是天的意志的表现。甚至人的模样也是“天”按照自己的模样来生成的。他说“天”是父亲,地是母亲;“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就这样硬把“天”和人糅合在一起。
董仲舒的这套“天人感应”的学说,把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化了,这就是君权神授论。
董仲舒以神化了的“天”作为核心思想,这种天,正是地上封建大一统的影子。所谓天的意志,实质上是地主阶级最高利益的代名词;天的权威不可侵犯,也就是说封建地主阶级利益高于一切。
董仲舒所编造的神学化天,在封建社会中曾长期被封建统治者所鼓吹和利用,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
董仲舒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并用“阳尊阴卑”的理论,把封建的伦常关系绝对化、固定化。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儒家历来所讲的5种不变的德性,即仁、义、礼、智、信,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孝悌”、“忠恕”之道,是所谓“仁”的思想的发展。
董仲舒从孔孟所讲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等五种伦理关系中选择了3种最主要的,把它们与调整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仁、义、礼、智、信”结合起来,这就成了体现封建统治的整个社会关系,即“三纲五常”。
这些关系是不变的,所以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也是永久不变的。
董仲舒以“阳尊阴卑”的理论作为“三纲五常”不变的根据,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阴阳两个对立面,阳永远处于主导地位,阴永远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以及整个封建社会中统治和服从的秩序,都像天地的阴阳一样,永远不可改变。
“三纲五常”的伦理学说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起着禁锢人民思想的消极作用,它与封建的神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束缚人民的四大绳索,这就是神权、君权、父权和夫权。当然,对董仲舒的这种思想也不能简单地完全否定。
社会和谐安定是和平的基础,而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处理好了父子夫妻等关系,可以保证社会和谐、家庭和谐。
此外,董仲舒有力地促成了汉代大一统文化的形成。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朝代。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是因汉朝而得名;另一方面,汉人的文化,在春秋战国和秦代文化的基础上,将华夏各地的文化加以综合、选择和吸纳,形成统一的汉文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
在这一主体文化之中,有齐学、鲁学、楚学、燕学、晋学和秦学等,而齐学在其中所占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齐学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黄老之学、方术之学、今文经学和谶纬神学,有的被汉文化直接吸收,有的被汉文化加以改造后利用。这个过程比较长,其核心工作则是将儒学齐学化,使齐学的主要内容与儒学结合到一起。而恰恰是董仲舒对齐学的大量吸收,完成了儒学的齐学化工作。
董仲舒搞出了一套微观宏观宇宙交相感应的可以预告未来的体系,这些交相感应包括阴与阳之间、左与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五行之间、五音之间、四季之间、五色之间、五味之间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包括命理学诸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董仲舒改造之后的齐化儒学,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已确定了牢固的位置。
由于西汉时期,封建社会正处于蓬勃兴盛阶段,董仲舒创建的儒学思想体系,总体上说,基本符合时代的需要,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着某些促进作用。董仲舒以后,儒学逐渐开始作为官方哲学的意识形态出现,它通过教育、选举等社会制度的推行,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步开始了对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思想统治。
[旁注]
阴阳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我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大自然现象,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黄老之学 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因将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尊为创始人,故名。包括治身和养生与治国两个方面。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策问 汉代被举荐的吏民是经过皇帝“策问”后按底等高下授官。有所谓“对策”和“射策”:“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者作答;射策则类似抽签考试,由应举者用矢投射,并解释射中的疑难问题。
郡守 官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景帝中元二年,即公元前148年,改称太守。
天人感应 我国古代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君权神授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谶纬神学 古代的具有宗教神学色彩的政治宣传心理学,以此为谋求权力者或已登上权力宝座的统治者大造舆论,从而收服具有传统天命观的民众,证明其权力的合理性。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名刘彻。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其母是皇后王娡。汉朝第七位皇帝。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在位54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
[阅读链接]
董仲舒为学异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史》、《汉》本传说他专心学业。据王充《论衡·儒增》记载:“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
真不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他游心于六艺,陶醉于胜境,对当时社会时尚,生活享受都漠不关心。他沉迷于圣经贤传之中,简直至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董仲舒学通五经,义兼百家,而且长于议论,善为文章。与那些浅薄之士相比,董仲舒实为“纯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