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苏州府昆山人。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学问渊博,晚年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的家庭是江苏有名的四大富户之一,又是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从他的高祖到他父辈,祖孙五代都做过明朝的大官。顾炎武的养母王氏也出生在官宦人家,是一位有学识的妇女。

顾炎武从小学习非常勤奋,3岁时,王氏就亲自教他读当时的儿童教育课本《小学》,还给他讲古代英雄的故事。10岁开始跟随祖父学孙子、吴子的兵法著作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14岁就考中了秀才。

后来,他参加了明末有名的文学团体复社。从此,他的视野开阔了,开始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

明朝灭亡以后,顾炎武接受了福王的招聘到南京担任兵部司务。可是,还不到一年。福王政权也灭亡了。顾炎武满怀亡国之恨,回到家乡组织义军抗清。

不久,清兵攻占昆山,顾炎武率义军奋战了4个昼夜,因为力量悬殊终于失败了。后来,顾炎武被清朝政府关进监狱。多亏他的好朋友设法把他搭救出来。

顾炎武在家里难以立足,只好背井离乡,开始了长期的旅居生涯。以游为隐之后,顾炎武专心著述。对于清朝科举应试、清朝开办史局的征聘,甚至邀其南归,他都予以拒绝。

因此,他著述甚丰,据说他写的书稿,堆积得有自己身体那么高了。今天可以见到的近50种400多卷。其中《日知录》32卷,他一生为学所得,大都荟萃其中,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在《日知录》中,最为可贵的是他所表现的有价值的民主思想和强烈的民族意识。顾炎武将神圣不可侵犯的君权,大胆地列入了自己的讨论研究范围。

在《日知录》卷24《君》中,他广泛征引历代载籍,以论证“君”并非封建帝王的专称。在古代,君为“上下之通称”,不唯天子可称君,就是人臣、诸侯、卿大夫,乃至府主、家主、父、舅等皆可称君。这样的论证,简直近乎在嘲弄封建帝王了。

在论君的基础上,顾炎武进而提出了反对“独治”,实行“众治”的主张。他认为:人君对于天下,不能搞“独治”,如果搞“独治”,则刑罚严苛;搞“众治”则大不相同。顾炎武虽然没有否定君主制,但他对君权的大胆怀疑,并进而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等主张,是难能可贵的。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也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反复阐述的“华裔之防”。这其实反映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

在《日知录》中,顾炎武还对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心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日知录》中的《夫子之言一性与天道》中,他指出:理学家们,言心言性,“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认为这整日空谈,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才引起了国家民族的危机,造成了明朝的灭亡。其危害之大,后果之严重,是极为痛心的。

顾炎武从政治上批判了心学的危害之外,还从哲学上指出心学的错误。他否定心的全能,但不否定人们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他强调“经世致用”、“引古筹今”,学习要为现实服务,人们要从外界的具体事物中去探求真理,而不能只从自己的头脑中寻求答案。

他认为,应该把天道性命等抽象的论述,还原于日常的经验之中,不要清谈妙悟,而要把着眼点放到探讨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上,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顾炎武还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他认为宇宙是物质构成的,强调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探求真理,反对主观空想。他积极主张改革政治经济。

顾炎武不但是杰出学者,而且也是著名诗人。他诗歌根底深厚,于古人兼学并蓄,尤得力于杜诗。诗的内容大都是眷怀君国,感慨沧桑。诗风沉郁悲壮,慷慨苍凉,绝无敷衍应酬之作。所作众体兼备,七律尤为杜甫以后屈指可数的作者。其诗集有《亭林诗文集》。

除此以外,顾炎武在音韵学、考据学、训诂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著述。

顾炎武45岁离家出走,在外面整整漂泊了25年。到了晚年,他定居在陕西华阴县,但仍然经常来往于河南、山西、陕西一带讲学。1682年,顾炎武旅经山西曲沃时不幸患病,不久与世长辞。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同时,顾炎武的道德学问、治学精神、思想方法,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学者,发扬其治学精神,继承他的治学方法,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取得了清代学术文化多方面的成果。

此外,顾炎武还注意到了人心所潜在力量对社会面貌的重大影响,注意到了端正人们精神面貌在变乱世为治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切也给后世以有益的启示。

[旁注]

官宦人家 家里有人做了大官,或者几辈人做官,常被人称作官宦人家。在这里,官、宦是同义词,指做官的人。官宦人家带有一定程度的贬义,反映出普通百姓的“仇官”心理。多用于古代,现代很少用。

史局 即史馆。官署名。北齐始置。清置国史馆撰述国史,另于每帝死亡,新君继位后置实录馆编修前帝政令,事毕即撤。

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杜诗 这里指杜甫的诗歌。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据学 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对于考据学,梁启超在“概论”中有几句扼要的话: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证不信”。

训诂学 是我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福王(1607年~1646年),即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明神宗孙、福王朱常洵长子。昏庸腐朽,追逐声色,任用非人,置国事于不问。清兵南下占南京时,福王和官员们作鸟兽散。福王被抓住押回南京时,百姓夹道唾骂,可见这个政权已受人民的唾弃。

[阅读链接]

顾炎武晚年时,年轻的康熙皇帝为了把汉族地主中的学者名流笼络起来,下令让各地荐举著名学者。

那时候,顾炎武已经是学术界的领袖人物了,荐举他的人当然很多,可是都被他拒绝了。

不久之后,大学士熊赐履主修明史,又写信聘请顾炎武。顾炎武派他在北京的学生去对熊赐履说:“刀和绳都在这里,难道你非要逼死我不行吗?”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打顾炎武的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