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代表庄子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品为《庄子》,集中阐释了“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早年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即看管漆树园的小官。其实,庄子并不是没有机会做官,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是他不愿意做官,蔑视权贵,视金钱如粪土。但没过多久,就引退归隐,当了隐士,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于讲学和着述。
庄子之所以宁愿过贫苦的生活而不去当官求取富贵,是因为他厌恶虚伪的仁义礼智的封建制度,对当时封建等级宗法的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他当隐士,就是表明自己是愤世嫉俗、痛恨权贵的。
这种鄙视权贵利禄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后世那些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几乎都从庄子的思想中吸取过积极的营养。
另外,庄子既是思想丰富的哲学家,又是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家。他善于通过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他的笔下,从人物到鸟兽,甚至于一草一木,都是那么栩栩如生,让人抚之可得。
庄子给我们留下《庄子》一书,现存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这些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写作风格略有差异,可能不是出自庄子一人之手,而有弟子们的著作掺杂其中,但通篇的基调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把它看做庄子的思想。
《庄子》一书既给人以无限快乐的艺术享受,又能让人充分领略到深刻的哲理,所以庄子既是艺术大师,又是哲学大师。
在哲学上,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自然观和认识论。
在自然观方面,庄子对自然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道”的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是有形体中最大的,阴阳是气体中最大的,而“道”却是贯通一切的。他认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没有天地以前,“道”就存在着。
天地万物都由它产生,上帝鬼神也靠它显示作用。它没有作为,也没有形迹。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授,可以心得而不可以目见。但它弥漫宇宙,无所不在;贯通古今,无时不有。
由于“道”是无形的,所以又可叫做“无”,世界之初就存在着这种“无”,就是原始的未分化的世界。万物都是从这个无形的“无”产生出来的,有了具体的物,就有了形体,才进入了“有”的世界。
所以,“无”并不是虚无,只是为了强调“道”的无形和贯通一切,才把他叫做“无”,其实,“道”不是别的,就是气。他把贯通整个天下的东西都看做是气,万物由气而生,人也由气而生。
庄子还探讨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他认为时间是无限的,没有开端,没有结束。这是由于凡事都有它的根本,而根本又有它的根本,追寻下去,也是无穷的;凡事也都有它的结果,而结果又有它的结果,追究下去,也是无穷的。
这就决定了在事物发展变化的链条上是没有开端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系列,任何一环都是继往开来的,世界没有开端,时间也没有开端。
同样的,庄子认为空间也是无限的。他举例说,中国在四海之内,就像一粒米放在大仓里一样;而四海在天地之间,就像蚂蚁穴放在大湖里一样。这个比喻对于开拓人们的视野,从而认识空间的无限性,是有启发作用的。
庄子还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认为整个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正如月亮一样有圆有缺,不能停留在某一种状态。一切事物都处在生长消亡、终则有始的运动变化之中,这是万物之理。一切事物都像马奔腾向前,永远不停地变动迁移着。
在认识论方面,庄子最突出的是反对儒家和墨家独断论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没有客观标准。
儒家认为他们的仁义礼智是绝对真理,墨家认为他们的尚贤尚同是绝对真理。庄子认为,历史在发展着,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情况,把一种道理奉为绝对真理是完全错误的。
他举例说,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腰疼,但泥鳅也这样吗?人爬到高树上就害怕,但猴子也这样吗?这三种东西到底谁的生活习惯最合乎标准呢?庄子认为认识者的能力是相对的,没有客观标准可以遵循,因此人无法取得永远正确的认识。
《秋水》篇中有一段对话,写了庄子和惠施争论人能否知道鱼的快乐,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惠施认为人非鱼,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认为人不是鱼,但可以知道鱼是否快乐。双方辩论中,从根本上看,庄子是对的,因为他坚持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这一真理。
庄子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这就是“至德之世”。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分别,人和鸟兽同居,和万物并聚,大家都不用智谋,也都没有贪欲,所以都可以不离失本性。
纯真朴实,人们自然而生,自然而死,过着“织而衣,耕而食”的田园生活。人人都参加劳动,春天耕种,劳动形体,秋天收敛,安养身体,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根本用不着人为地去管理,也用不着人为地去创造。如果硬要人为地把社会管理起来,就好像要把多余的手指砍掉,把连着的脚趾割开,把凫的短腿续长,把鹤的长腿截短一样,是违反生物界的自然本性的。
庄子深知自己的理想社会是根本实现不了的,他在考虑着如何在现实的社会中求得生存的方法。
庄子认为,人的生死存亡,贫富贵贱,贤与不肖,美誉毁辱,乃至饥渴寒热,都是由命决定的。怎样做才能安之若命呢?
庄子认为,要把生死看做昼夜的变化一样,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因此,要对生不感到特别高兴,对死也不感到厌恶。生死都置之度外了,喜怒哀乐的情感也就可以消除了。达到了这种境界,也就获得了最大的精神自由。
庄子讲了一套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方法。他在《逍遥游》中用鹏程万里的宏伟画面展示了他对精神自由无限向往的强烈愿望。
庄子说,北海有条大鱼叫鲲,有几千里那么大,后来变成了大鹏,光是脊背就不知有几千里。它奋起而飞的时候,翅膀就像垂天的云。它趁海动风起的时机迁往南海,能一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而相传有个叫列子的仙人,能乘风飞行,而且持续半月之久,这比起一般人要用步行是自由多了。但即使这样,大鹏和列子还不算是真正自由,因为它们还都要依赖风这个条件。
只有任何条件也不用的人,才能和“道”同体,乘天地之正气,驾阴阳风雨晦明天气的变化,在无穷的宇宙中不受任何限制地遨游,这才算是“逍遥游”。
现实生活中的人往往很难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因此庄子主张人要尽量过一种符合自己自然本性的生活,摆脱社会的束缚,摆脱争名逐利的欲望的束缚,使自己得到自由。
为了能按自然本性生活,就要摆脱仁义礼智的枷锁,因为它们使人的求名利之心得到满足,却破坏了人们正常本性,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摆脱了功名的诱惑,还要进一步摆脱富贵的引诱,去掉追求富贵利禄的欲望。
庄子说,人谋取过多的财富,就会成为祸害。要真正有快乐,必须清静无为。这样,人就可以摆脱一切物质的欲求,摆脱一切世俗的牵累,最后达到“忘己”、“无己”的最高境界,也就获得了最大的精神自由。
庄子所提倡的“忘己”、“无己”,就是要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忘掉外界的一切事物,把外界的一切都看做是身外之物;同时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把自己的存在也当做不存在,摆脱开自己的形体,排除掉自己的聪明,做到内心绝对虚寂,达到和“道”融合为一的境界。
《庄子》一书想象丰富,妙趣横生,里面充满了神奇的故事,有人和鱼的对话,河与海的交谈,鲲鹏和仙人的逍遥游等。这些故事表现了庄子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又表现了他深刻的哲学洞察力,这就使庄子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哲人和伟大的文学家。
但是,正是由于庄子写的文章汪洋恣肆、异常诡异,以至于使他的思想在长时期内受到片面的理解和不公正的评论。这是我们解读庄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旁注]
隐士 特指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做此努力的人。《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隐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自然观 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庄子的自然观在当时应该说是比较先进的,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认识论 又称知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哲学学说。庄子看到了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接触到了认识的辩证法问题。但他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夸大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一面,否认认识对象质的规定性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陷入了怀疑论、不可知论。
运动的绝对性 运动的绝对性,是哲学上就物质存在形式而言的;运动的相对性,是物理学中从描述机械运动的角度来说的。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永远处于运动之中,而且此消彼长,永不停息。这反映了庄子哲学思想的。
鲲 传说中的一种大鱼。鲲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当属庄子的《逍遥游》,他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 据说由大鱼化成。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鹏的记载。
忘己 忘了自己,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指不识不知,顺乎自然的处世态度。《庄子·天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於天。”
无己 犹无我。指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与我的对立,把自己消融与天地万物之中而臻于道我合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地。《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生于战国中期宋国,即今河南省商丘。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列子 名寇,又名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先后著书20篇,10万多字,今存《汤问》、《周穆王》等8篇,共成《列子》一书。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阅读链接]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你们说,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
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
庄子说:“这就对了!你们走吧,我仍要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