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古圣先贤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在此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使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如道家、儒家、墨家等,被史学界称为“百家争鸣”。这些思想流派,精彩展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全面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思想斗争,深刻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与复杂。

在这个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级,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基础,对我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又称李耳。生于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谥号“聃”。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称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存世著作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其学说对我国乃至世界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刚一出生,他的相貌就与常人不同,前额宽阔,耳垂丰厚。人们都认为耳垂大的人有福能长寿,他的父亲就干脆给他起名叫李耳。

少年时代的老子,勤奋好学,阅读了各种古典书籍,懂得了很多道理。而且遇事好动脑筋,好提出疑问,肯往深处想,所以他很快便成为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人,受到人们的尊敬。

老子20岁以后,就到京城管理图书文献。在这里老子有了充裕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可以博览群书,他如饥似渴地拼命阅读,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逐渐成为京城乃至各诸侯国都知名的大学问家,很多人都来请教他。

一天,孔子不辞辛苦地来拜访他,说要向他学习礼节。

老子告诉孔子不要刻意去模仿古人,约束自己的言行,更不要夸夸其谈,喜形于色,胸怀大志才能做大事。

孔子对老子的话十分推崇,也更加敬重老子了。此后,孔子不止一次地到老子这里登门求教。

老子的名气非常大,很多国君都想请老子做官,但老子不为所动,仍然过着清苦无为的日子。在一次内乱战争中,图书文献被洗劫一空,老子看着抢空的库房,心里十分难过,决定离开此地。

这一天,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函谷关,拜访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

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尹喜盛情款待老子,并请老子留下来,专心写书。老子被尹喜的真情感动了,就留下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推敲,老子写出了5000言的哲学论著,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老子》,也称《道德经》。不过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并非老子亲手所写,而是老子之后的学人编定于战国中期,但书中的思想却基本上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在东汉后被奉为道教经典,称为《道德真经》,老子也因此而被奉为道教教主。在魏晋时期,被称为“三玄”之一。“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部著作。

据说老子写完这部书后,骑着青牛飘然离去,在游走中传道去了。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创立了堪称我国思想史上最早的“道”的理论。老子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认为“道”这个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是宇宙的母亲。

老子认为,“道”是早在天地未辟之先就存在着的一种浑然一体的物质实体,它虽然是目不见、耳不闻,无声无形的,但却是不靠外力由自身而永远存在着,无所不至地永远运行着,成为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

它原先没有什么名字,就起名为“道”,因为它无所不包,弥漫一切,又可以勉强把他叫做“大”。

“道”作为万物之母,是如何产生天地万物的呢?老子说,“道”最初产生出元气,因为元气是浑然一体的存在,所以叫做“一”。再由元气分化为两种互相敌对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对立而又统一产生出第三者冲气,冲气最后又产生出芸芸万物。

老子的“道”论,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老子否定了天帝的存在。自上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宇宙间有一个最高的主宰,就是上帝,又叫天帝。对这种观念,老子用“道”来进行破除。

天没有意志,没有赏善罚恶、支配人类的能力。天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物,是一种自然状态。如果说有天帝的存在,那在天帝之先就已有了一种更为根本的存在,它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老子把他叫做“道”。

另一方面,老子突破了用具体实物来说明世界总根源的局限。在老子以前,也有些思想家从自然界中选取某些具体的实物来说明世界的构成。

如水、火、木、金、土,以及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等。而老子从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找出了“道”这个总根源,既说明了世界的多样性,即“道”生万物;又说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即万物最终复归于“道”。

这是老子高出于前人的地方。

当然,老子为了突出“道”作为天地万物总根源的特殊作用,又在第十四章把它描绘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无形无象的,玄远幽微,深不可测,有时干脆就把它叫做“无”。

这个“无”虽是无形、无象、无限、无名,而不是虚无,但容易给人造成“无”中生有,“有”又生出天下万物的错觉。这种理论上的疏忽,恐怕也是老子所始料不及的。

老子最突出的贡献是在辩证法思想方面。老子系统地观察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从中发现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

在自然界,大与小、多与少、上与下、远与近、轻与重、白与黑、寒与热、生与死、静与躁;

在人类社会,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祸与福、荣与辱、吉与凶、是与非、贵与贱、贫与富、治与乱、巧与拙、真与伪、公与私。

这些都是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与此同时,老子认为事物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共处在一个对立的统一体中。比如把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音与声、前与后看做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

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中,一方是不能离开另一方而独立存在的。老子把这叫做“恒”,即是永恒的道理。事物正是在矛盾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事物的矛盾又都是相反相成的,是以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是有统一性的。

老子还深刻地论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任何事物矛盾的双方无不向它的相反的方面转化,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而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是道的运动。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针对事物“物极必反”的规律,老子强调,为了防止事物的这种急剧的转化,就必须去掉那些过分的、极端的措施。只有这样,才不致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此,老子提倡“不争”,要用柔弱来胜刚强。

老子还强调要达到某种积极的结果,先要从它的对立方面去做起。比如,要做一件困难的事情,就要先从容易的做起;要做一件大事,就要先从细小的事情做起。因此,始终不贪图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

老子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军事上的“欲擒故纵”,治理国家上的“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煮小鲜”,一个人认识事物上的“为学日益”等。

老子以“智者”的姿态建立了一套完整而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达到了很高的理论思维水准。事实上,道家的哲学是我们永远也无法绕开的,直至今天,道家的哲学仍然是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哲学。

如果啜饮了道家哲学这支“生花妙笔清凉剂”,无疑会从领悟中得到自由,为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

[旁注]

道教 我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牛 老子的代称。传说老子在八九岁时,一群牛为祸乡里,见物咬物,见人吃人,连狮子老虎都没地方藏。李子摘下乾坤圈,用劲折断,把牛鼻子牢牢穿住,将牛驯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神仙道士常常以“青牛”为坐骑。

函谷关 位于河南灵宝市北的王垛村,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又是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天帝 神话传说中天上的主神。在我国古代,关于天帝有很多种解释。比如:天帝就是帝俊,即商朝的守护神;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黄帝是中央天帝等。无论哪一种说法,天帝都是作为自然神存在。

统一性 也就是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同一性是指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能够共同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

尹喜 字文公,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周代楚康王时任大夫。自幼究览古籍,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

[阅读链接]

老子善于从大自然和实际生活中学习,并善于总结、提炼出有益的启示。

有一年春天,村里来了一个卖牡丹根苗的人,那人很会夸自己卖的牡丹,于是老子就买了一棵,可结果什么花也没开。少年老子仔细一瞧,买回来的根本不是牡丹,而是和牡丹表面有点相像的一种野生植物,老子知道这次上了当。

第二年春天,村里又来了一个卖牡丹根苗的。今年这个人很诚实,卖的是真牡丹。老子把这个意思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8个字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