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祖籍宋营道楼田堡,即今湖南省道县,生于广西贺州桂岭镇。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

他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著作有《爱莲说》、《周元公集》、《太极图说》等。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多才,有古人之风。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他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直至汉代才传入我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我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15岁时,他和母亲一同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郑向当时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他在20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说》。在这本书中,周敦颐完整而系统地表述了的宇宙观,或者说宇宙生成论。

由这一宇宙观所形成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及其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共同奠定了周敦颐“理学派开山鼻祖”的历史地位。

《太极图说》的首句是“无极而太极”,这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著名论断。这一著名论断,是周敦颐宇宙生成论也是周敦颐整个哲学思想中,最为光辉的思想和最为巨大的成就;是自宋代以来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关于宇宙本原的重大理论问题。

周敦颐将宇宙本原推定为无极,并认为无极在太极之先,太极是由无极产生的。换句话说,将无极用于指宇宙本原,这是周敦颐的首创。

对于动与静的问题,周敦颐已经初步认识到,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都是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中实现的。为此,他提出了贯穿宇宙生成各个大的序列、各个小的环节和各种不同现象的动静观,特别是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

周敦颐认为,阴阳均由太极演化而成,演化的具体过程和形式就是太极自身的运动,包括相对的静止。前人的材料虽然给了周敦颐以启迪,但将阴阳的属性用作阴阳的产生,仍然不失为一种理论的创见。

周敦颐的伦理道德观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伦理道德的起源,一是伦理道德的规范。

周敦颐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道德规范是由“圣人”提出来的,而按照周敦颐修养至圣的观点,“圣人”则是由“凡人”修养而成的。

周敦颐的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主要体现为一个“诚”字。“诚”本身是纯粹至善的,而“诚”的纯粹至善是从阴阳未分的元气中来的。由此可知,在周敦颐的思想体系中,“诚”与道德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关于修养,周敦颐认为,人是太极自身不断运动的结果,人是最高级的太极形态。这就决定了他的修养观的两个内容,一是修养目标与修养内容;二是修养方法。不同层次的人,所追求的修养目标也不一样,但都是以比自己高一层次的境界作为具体努力的目标。

周敦颐将人的这种修养目标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士希贤,即士的修养以贤为榜样;贤希圣,即贤人的修养以圣人为目标;圣希天,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至于修养方法,周敦颐强调,要立志,要多思,要立诚,要慎动,要务实,要爱人敬人等。但是,在周敦颐的修养论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无欲主静,主静的前提是无欲。

他在《太极图说》中为“主静”二字作注说:“无欲故静”,他还在《通书·圣学》中说:“无欲则静虚动直”,学做圣人的要旨就是“无欲”。

当然,周敦颐所说的无欲是有条件的,并非凡欲皆无。他提倡爱敬,提倡向所有人学习长处,这样的“欲”也是不能没有的。

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主要包括教师职业伦理、教育目的伦理、德育伦理和教学伦理等方面。

周敦颐十分重视教师在培养人方面的作用。他指出,教师的职责是教人为善的,首先必须树立教师道德形象;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道德修养上要有高度的自觉性;教师要善于用历史名人的品德故事启发学生的道德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周敦颐十分注重教育目的伦理。他认为,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圣人、贤人,如“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由此可见,周敦颐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圣人、贤人和立志做贤人之士的。

周敦颐的德育伦理思想十分丰富,他强调德育的重要意义;强调要以“仁、义、中、正、礼、智、信、诚、公”等作为德育内容,要求人们的思想言行真正符合仁义礼智信;周敦颐继承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加以发展,把仁的范围扩宽到万物;要求以“义”端“正万民”,使万民的行为表现出生生不息之意,符合补会的正确规范;强调思虑言行都符合礼等。

在教学伦理方面,周敦颐重视礼和乐的教育作用,把当时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封建伦理道德看成是自然之理,把统治者关于社会制度、伦常、节仪的条文规定的《礼》视为“理”;重视文辞的德育作用,在不忽视文才培养的同时,注重圣道的传授,肯定“文以载道”说,而道是最根本的;重视“恩’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周敦颐的政治思想包括4个方面。

第一是立“诚”以修身。

在周敦颐看来,“诚”是纯粹至善的做人之本,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儒家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及一切德行的基础,是世间万事万物的行为准则。一个人,只有不断追求“诚”并实践“诚”,才能真正实现仁义的目标。

为此,要让心性保持一种清净澄明的状态,通过不断自我反省和感悟,如此方能立于人上;要安贫乐道,淡泊名利,而不要沉溺于单纯的物质享受。

第二是守“洁”以处世。

周敦颐反复强调为官为人要始终洁身自爱。在千古名篇《爱莲说》中,周敦颐以莲的品格自励,认为人生在世当洁身自爱、守洁重节,如此方能保持独立的人格,立于不败之地。为此,要有自尊意识,要有自立精神,要有自爱品格。

第三是奉“公”以为政。

“公”是周敦颐从政的基本理念,也是他为官的最低尺度。他提倡克己奉公,提倡务实守拙,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时时事事处处持以公心,方可达到圣人的境界。

第四是求“仁”以爱民。

他认为,为政者施行仁政首要的就是爱民。为此,要重教化,要慎刑罚,要倡宽容。

周敦颐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是他给予世人最大的贡献,是留给后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当时乃至后来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在理学开创事业上具有的伟大贡献,为尔后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提供了核心和骨架。

周敦颐的伦理道德观及其教育思想,使儒家伦理的“人道”纳入宇宙论体系的“天道”之中,而他提出的“无极而太极”的命题与“人和达天地”的思想,将我国传统的宇宙本原学说和天人合一学说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周敦颐的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修身、廉洁、奉公、爱民”的廉政思想,直至现在,对于我们倡导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道学对于中国的封建社会起了巩固的作用。但在当时的世界中,封建还是进步的社会制度。中国就是以它的封建文化领导东亚各国,影响欧洲国家。就全世界范围看,对于中国这一段光荣历史,道学也是有贡献的。”

[旁注]

无极 原指“无边际,无穷尽”,出自《庄子·逍遥游》;也指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古圣先贤把宇宙混沌状态称之为“无极”。

元气 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泛指宇宙自然之气。也指人的精神,精气。我国古代朴素的“元气论”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要素,它的源头可认为是老子的“道”。

贤人 有才有德的人,所爱好、厌恶的情感与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选择与舍弃的事物与人民完全一致。身为平民时有志向、有抱负,希望能够身居高位为人民造福,成为王侯将相时也不积攒财物。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贤人。

圣道 本意指圣者之道、圣人之道、圣贤之道。神佛宗教中借用“圣道”,指本宗教中的神圣之道。

德行 道德品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有关道德的行为。

天道“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所谓天道,即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

宋仁宗(1010年~1063年),初名受益,后赐名赵祯。宋真宗的第六子。北宋第四代皇帝。在位41年。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其陵墓为永昭陵。其时内部官僚,外部边患危机,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

冯友兰(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是《中国哲学简史》。他的许多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阅读链接]

1044年,周敦颐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个囚犯,罪不应死,而转运使王逵残酷凶悍,决定严加处理,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争辩。

这时,周敦颐站了出来,与王逵据理力争,坚持应当依律决狱。

王逵不听,周敦颐愤怒地扔下手中记事的笏板,准备弃官以示抗争,并且气愤地说:“难道可以这样做官吗?用杀不该处死的人的办法取悦上级的事情,不是我该做的。”

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才幸免于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