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于玄境的郭象

郭象(约252年~312年),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时期玄学家,好老庄,善清谈。曾注《庄子》。实际上这不是《庄子》这部书的注解,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它是代表玄学发展第三阶段的最后体系。

郭象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是我国哲学史研究的重点。

郭象的玄学是我国魏晋玄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的代表人物还有何晏、阮籍、向秀等。郭象的主要玄学思想都体现在其所作《庄子注》中。有人说郭象注《庄子》,倒不如说《庄子》注郭象。此说道出了郭象通过注《庄子》来构建自己玄学体系的实质。

综观郭象的玄学体系,其思想的中心命题是“独化于玄冥之境”,核心范畴是“独化”、“自生”,最终要达到的终极范畴是“玄冥”,而其思想的起点却是开始于对“有”、“无”问题的追问。

郭象认为“无”就是绝对的至无,所以并不能生有。但是郭象没有纠缠于有生于无还是无生于有的争论,而是从更高层次上提出了万物自生的“独化”思想。

所谓“独化”,即每个事物都以其自身为存在根据,自生自灭。独化是万物存在的状态,而事物从其关系来看又因独化而相因。

郭象认为,事物之间相因的关系就像唇和齿相依关系一样,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是出于某种目的故意之为,而是自然而然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由于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因的关系,整个宇宙就会达到整体的和谐。

那么,如何保证事物不会因各自个性的冲突而造成混乱呢?

郭象认为,这就需要万事万物在任性自为的过程中坚持无心,也就是要去除人为的私欲、计较,从而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达到和谐。而对于事物自身而言,去除了私欲和私智的遮蔽,就会返归本性的自然达到适性逍遥。

郭象主张一种现实的心性的逍遥,强调精神层面,即所谓的无心而顺有,任性而逍遥。只要心中无私无欲,保持自然平和,那么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即使身居庙堂之上,心也可以无异于山林之中。

在郭象看来,事物的任性不仅是顺应了事物的本性,更能在最终的自然状态中满足每个事物的发展要求。在郭象看来,宇宙中的每一事物只要安守己分,自足其性就都可以达到逍遥。

事实上,对于郭象来说,适性逍遥也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在郭象这里,圣人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入世的逍遥,只要内心可以保持逍遥,保持精神的自由就是真正的逍遥。

郭象所希望实现的是社会现实与超越理想之间内圣外王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正是在其“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理论中完成的。玄冥的概念贯穿了郭象玄学思想的始终,是其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首先,从思想的逻辑架构上讲,郭象用“玄冥”消解了其理论中无法回避的难题。郭象认为万物独化相因,但是如何独化自生,如何保证相因和谐,并没有合理的依据。所以郭象将玄冥定义为一个本体论的范畴,超越了具体的有无对待。

其次,玄冥的幽深玄妙就是万物的本质,就是事物最为本质的存在状态。万物自生的原因就在于玄冥之境中,因而郭象的其他概念也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郭象最终是在玄冥之境中实现了有、无的统一。郭象的玄冥之境,不仅使他解决了自身理论难题,并以此来融合儒道的幽深之境,更是连接他玄学本体论与社会历史观的中心环节。

郭象以万物自生为基础所提出的独化论,融合了道家和儒家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一套新的玄学体系。具体地讲,郭象以自性独化否定了道家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在强调万物以自性为本的同时肯定儒家的现实有为。

但是同时在事物之间的关系上,又崇尚道家的自然逍遥,以个体的自然推出宇宙整体的自然,从而使儒家思想不再仅仅停留于现实,具有了一定的超越性意义。

对于名教,郭象将儒家的仁义思想纳入到性分之内,既肯定了儒家伦理的合理内涵,又借鉴了道家对于名教现实危害的批判指出名教是必要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综上可以看出,在调和名教与自然的问题上,郭象无疑是魏晋玄学之中最为成功的。正因为如此,郭象的独化论体系体现了它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一方面,对现实采取超越的态度,因而才可以克制个人的私欲,调节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在稳定现实的政治人伦关系的同时,又可以为超越的自由保留一个空间,此而使个体能够从现实的矛盾和纷扰中抽身而出,得到精神上的平静和安宁。

我国2000多年思想发展史证明,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道家的隐逸自然、高尚其志,相互补充融合,共同构造了中国文化的这种内在超越的特质。

正因如此,我国哲学才既没有一味沉溺于现实而走向科学主义,也没有将希望寄托于绝对超越的宗教本体,我国哲学的特点在于,既要在现实中保持对于超越理想的追求,又不能完全脱离现实而陷入空想。

郭象正是抓住了我国哲学的这一特点,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玄学体系,实现了名教与自然的统一。

郭象的玄学思想,不仅仅在于将魏晋玄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以后我国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旁注]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郭象、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等。

私智 个人的智慧。常与公法相对,指偏私的识见。《管子·禁藏》:“故国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者其法乱。”尹知章注曰:“私智则营己而背公,故多乱。”

内圣外王 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作为一种儒家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强调的是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的自身修行。即通过内修的济世功用,以实现个人理想和达济社会,进而达到王道社会这一传统政治理想。

名教 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在魏晋时期,“名教”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

入世 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常常与“出世”相对。“出”“入”就是离去和进来的意思,而“世”则指凡尘俗世。出世的人希望超脱世人的生活,更多在精神上的追求;入世则相反,表示一个人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何晏(?~249年),字平叔。生于南阳宛,即今河南省南阳。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封为列侯。建立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后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夷三族。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三国魏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7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省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阅读链接]

据说,郭象从小勤学好问,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总爱追根问底,弄清真相道理。后来他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很有收获。因为他学识丰富,分析和说理的能力很强,谈论起来,有条有理,头头是道。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会说话、有口才。

《晋书·郭象传》记载:“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这句话的意思是:听郭象谈话,好比悬挂着的大河,水不断地奔泻下来,永远不枯竭似的。

后人形容“能说善辩、口齿流利”就叫做“口若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