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从14岁起跟随父亲住在京城,经常看到父亲与东林党的领袖人物在一起议论时局,商讨对付阉党的办法。

前辈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黄宗羲,同时从父辈的谈话中,他也了解到朝廷中的许多黑暗内幕、丑恶现象,这使他从小养成了爱恨分明、疾恶如仇的性格。他发愤为学,从师著名学者刘宗周,广读诗文经书,学问渊博。

从20岁起,黄宗羲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如加入复社和诗社等,大大开阔了视野,感悟更为深刻。清兵南下,他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几次与清兵作战。

后遭清政府通缉,加之家祸迭起,黄宗羲隐居起来。他潜心读史,探讨救国济世的实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开始了最后几十年勤奋著述、讲学授业的生涯。

1663年,54岁的黄宗羲写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反帝制的光辉著作《明夷待访录》。这是代表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部力作。本书以封建末世的社会矛盾为背景,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罪恶。

黄宗羲在《原君》篇中说:君主的最初确立,是由于天下兴公利、除公害的需要。上古时代,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人各自利。

这时候有一种人,他们不以自己的私利为利,而力求使天下人得到利益,不以自己的私害为害,而愿意为天下人除害。于是他们受到了人民的拥护,被推戴为君主。因此,君主与万民的关系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所做的一切都应是为了有利于天下人。

但是,后世的君主以为自己掌握了天下利害的决定权,他们一心要独占一切利益,把害处都推给别人,他们强迫天下人民为他一人服务,以为这就是大公,其实这只是君主一己的大私而已。

正是这种后来逐渐形成的专制君主制度,使得皇帝把一家的私利与千万人的利害对立起来,因此造成了社会的种种恶果和弊端。

黄宗羲认为,天下唯一的大害就是君,如果没有君,人们就都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了。因此,天下人怨恨君主是应该的,把君主看做寇仇,称为独夫也是合理的。

黄宗羲对封建君主制的否定是大胆的,他批判君主的私利,而肯定了天下人的私利是合理的,这已初步具有民主思想。

黄宗羲还批判了君主制下的封建特权法律。《原法》篇说:“如今所谓法者,不过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封建社会的法律,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唯恐自己政权的命运不长久,预先考虑了一些防备的方法,这就是“法”。

黄宗羲认为,只有打破封建君主的一家之法,才能产生公天下之利的“天下之法”,才能有正当的法制,并依法办事,治理天下。

黄宗羲还揭露封建官吏制度的实质,并对君臣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

黄宗羲认为,在君主专制的官僚制度下,所谓臣只不过是对君主一家一姓负责的仆妾,是君主的奔走服役之人。他们把管理天下当做君主的私权,把人民创造的财富看做君主的私产,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私物。他们穷凶极恶地为皇帝敲剥天下的百姓,以求得君主的欢心,把民生憔悴视为纤芥之疾,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这样的官吏,理应被人民所抛弃。

黄宗羲指出,臣不应当是君之臣,不能私其一人一姓。臣的出仕,不是为了皇帝一姓,而是为了万民。他提黄宗羲这种观点打破了君为臣纲的传统思想,具有君臣平等的思想意识。

批判现实是为了设计未来,把国家由黑暗引向光明。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还总结历史经验,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改革方案,主张限制君权,设宰相制,授田于民和工商皆本。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君主,猛烈地抨击封建君权、封建吏制、封建法律、封建专制主义,要求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显示了他敏锐的政治目光和敢于批判旧传统、旧制度的斗争精神。他的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在1676年完稿的《明儒学案》中,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理气观,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首先,他在《明儒学案》中指出,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的“气”所构成,气是客观存在的,它主宰着一切,世界上的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由气产生的。不仅如此,气还亘古越今,永远存在。

他主张,如果不承认气主宰一切,怎么会有春夏秋冬的依次更替呢?他认为草木的荣枯、寒暑的转换、地理的差异、气象的变化以及人、物的发生、变化和死亡都是气主宰的。

其次,黄宗羲批判了宋儒关于理先气后、理能生气的说法,指出理是气的理,没有气就没有理。

他强调,从宇宙的整体看,气没有穷尽,理也没有穷尽,理和气都是永恒无限、无始无终的,二者相依相存,不能分开;从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说,理是随着气的变化而变化的。

他进一步提出,理和气是不可分的。从物体的沉浮升降流动变化来说,这是气;而物体的沉浮升降流动变化的规则、秩序来说则是理。

最后,黄宗羲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了气、理、心三者的关系,批判了那种把三者割裂开来的观点。他认为,离开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气,是无所谓理,无所谓心的。但他有时把心与气等同起来,有混淆精神与物质的倾向。

在人性善恶问题上,黄宗羲主张人性善论,他认为人和万物之性都是由气质决定的。他认为,万物有万性,同类则同性,人禀善气而生,有不忍人之性,所以人性是善的。

黄宗羲力主人性善论,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否认大量恶人存在的事实,当他无法解释这些恶性与善性并存的原因时,只好借助宋明理学的陈旧思想“存天理,去人欲”,把“恶”归之于“人欲”,由于人欲破坏了善性,所以他认为只有“去人欲”才可以“存善性”。

晚年的黄宗羲,已经成为一位德高望重、誉满全国的大学者。他的著作共有60余种,1300多卷,涉及史学、政治、哲学、经学、数学、地理、天文、历法、音乐和诗文等各个方面。

黄宗羲是明代的大哲学家,他的《明儒学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哲学思想史。作为一个思想家和学者,黄宗羲为我们民族的学术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旁注]

复社 明末文社。1629年成立于吴江,即今属江苏省吴江,由10多个社团联合而成。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时人称为“娄东二张”。提倡熔经铸史,整理古籍文献。入清以后,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关心社会问题,开创了清代学术研究的新风。

东林党 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与东林党政见不合的还有“秦党”、“浙党”等,都是以首领的籍贯命名的。

阉党 明代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明熹宗时,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形成明代最大的阉党集团。阉党是明代中后期,文官士绅商人利益集团逐渐腐蚀国家政权的背景下,大明皇帝巩固皇权,反抗文官势力的主要力量。

君主专制 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集权和民主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特权 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特权是剥削阶级的本质体现。在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大搞特权。搞特权也就是特殊化。

官吏制度 即官员制度。可以指我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任何一种官职制度。官吏制度非常复杂,除在任的职事官外,还有散官、勋官、爵官,散官又分文散官与武散官。

本原 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即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刘宗周(1578年~1645年),字起东,别号念台,绍兴府山阴,即今浙江省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有人认为,刘宗周之后,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并延续至今。

[阅读链接]

黄宗羲一生勤奋读书。在抗清斗争中,有一次被清兵围困,黄宗羲一面指挥士兵守寨等待援兵,一面还在船中研究历法。

到了60多岁,他的身体弱了,冬天经不住寒冷,就把棉被包在身上,两只脚放在火炉上取暖,手里拿着书,凑着闪烁不定的烛光看书。夏天天气酷热,蚊虫乱叮,黄宗羲却点着灯,坐在蚊帐里看书。80岁以后,黄宗羲老眼昏花,仍然读书不辍。他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上各种记号。

读书使他博学多识,最终成为一个大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