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鸟赞歌

石 梅

科普片《灰喜鹊》荣获第四届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使一种普通的,不被人们注目的小鸟,一下成了“电影明星”。短短二十多分钟里以丰富而真实的形象,展示了许多难得一见的大自然奇观。虽说科教片主要是传播科学知识,晓之以理,但科教片并非冷漠无情地反映现实,也常常动之以情。《灰喜鹊》就是一部情理并辉的好影片。它的科学知识,是以动人的形象,有趣的情节表现出来的,绝非生填硬灌。就艺术性来说,它却像一首抒情诗。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它有如下特点:

  1. 优美清新的电影语言所谓“优美清新”是说它不落陈套,不觉枯涩。而且采用的是符合电影综合艺术特性的“电影语言”。

影片的内容是新鲜的,是绝大多数人见所未见的奇观。灰喜鹊一年能吃一万五千多条松毛虫,保护一至三四亩松林。一年四季,不论松毛虫变成什么形态,它都能识破、捕捉、吞吃。灰喜鹊是兹爱勤劳的,它们百般辛劳地哺育子女,甚至连“别人”的孩子也精心喂养。灰喜鹊勇敢顽强,以群居优势抗击猛禽侵袭,和凶猛的蛇搏斗,并战而胜之⋯⋯。这些知识用优美清新的画面与生动活泼的解说使观众耳目一新。影片严格把握电影的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综合艺术特性。一幅幅像水彩画般的画面,好象使人置身黎明的森林之中,嗅到阵阵新鲜空气。画面内涵丰满,形象富有魅力,笔触刻画入微, 把观众带到充满奇趣的境界、使人在美的欣赏之中,获得新的知识。在画面之中,作者倾注了深情,对益鸟的爱,对害虫的恨,渗透在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语言之中。如:鹰抓兔、捕鸟的一段,有十二个画面没有解说,但把一场生死搏斗表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的一段解说是:“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搏斗, 这系生死于一瞬的环境,是对灰喜鹊生存的一大威胁。面对强敌,灰喜鹊集群而居⋯⋯”画面语言,声音语言相辅相成,引起观众共鸣。

  1. 流畅自然的叙述章法《灰喜鹊》对电影的另一重要特性——蒙太奇的运用也是成功的。它的蒙太奇句子、蒙太奇段落、蒙太奇构成都相当流畅自然,章节分明,混然一体,而又层次清晰。

这里我想重点剖析一下它的蒙太奇段落与构成。它开门见山,先直叙主角的生态环境、外观和习性,从介绍习性开始,第一个情节是在冬季枯枝上寻找“活罐头”。转场的过渡是从冬天的忍饥挨饿讲到等待春天的来临,这转换合情合理。从春的描写开始第二个情节,求偶、配偶,“婚礼”、筑巢。这一段转场是从栖息环境转到群居优势,画面从在树上筑巢转到从林中“窗口”窥视到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再转到群鹊抗鹰,也是合情合理的。第一本的四个情节紧密连贯。第二本从春季产卵孵化到捕虫喂子、护子斗蛇、抚育异种、森林害虫,也是环环相扣。从捕虫喂子转到护子斗蛇是通过介绍灰喜鹊的繁殖习性,对子女的温情和对天敌的凶猛互相对照联系的。鹊蛇险斗之后,是这样一段:解说:“自然界的形形色色真是无奇不有,在灰喜鹊的繁殖季节,常能听到这样一种叫声。”这段解说承上启下,起蒙太奇作用, 引出杜鹃用“骗术”使灰喜鹊代孵的一段情节。就其内在联系来说,这两段都是介绍灰喜鹊与其它动物的关系。杜鹃一段也是首尾呼应,从叫着“光棍好苦”飞来,到叫着“光棍好苦”飞去,作者这样议论道:“大自然给一切

有生命的东西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只是要把它们放在对人类是否有利的天平上,判断善恶”。这样虚笔,又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即适合于上一层的杜鹃, 也适合下一段的松毛虫。第三本的重点是灰喜鹊一年四季中,随着松毛虫的变态而巧妙地改变捕食方法,段段相连更是一气呵成了。

章节分明而断痕过重是部分科教片的通病,段落之间缺乏联系,易于使观众思路中断。连贯流畅则易于使人接受。

  1. 疾缓起伏的节奏变化《灰喜鹊》的节奏变化是运用画面景别、长度、被摄物和摄影机运动速度共同创造的。

一般说来,科教片的近景、特写、大特写镜头较其它片种数量多,而且尺度长。这是因为科教片要引导观众观察大自然中的景物。近距离观察才能看到物质的细部;观察时间长才能看得清楚。《灰喜鹊》把握了这一特点, 成功地运用了许多近景,特写和大特写。例如,表现松毛虫毁松林的一段, 用了十二个镜头,其中四个近景,六个特写、一个大特写。这个松毛虫吃松针的大特写镜头竟长达 52 呎。这种用法是少见的,它使观众对害虫之恨逐渐加深。这一段最后的镜头是全摇,33 呎,画面上漫山遍野的松林,一片枯焦。从近景、特写到全景,从微观到宏观,这一段展示松毛虫的巨大危害,强烈地烘托出灰喜鹊之有益可爱。这一段的节奏是舒缓的,12 个镜头 204 呎,平均每个镜头 17 呎,最短的 3 呎,最长的 52 呎。灰喜鹊斗蛇一段则是另一种

节奏,35 个镜头 150 呎,平均只有 4 呎多,快速切换造成了紧张的节奏与气氛。与其相邻的下一段杜鹃“骗术”,马上改变节奏,以 17 呎、12 呎、12 呎、10 呎、38 呎的五个镜头,降为抒情叙事的稳速。临近结尾的灰喜鹊空中捕蛾是高潮,又采用了短镜头快节奏,15 个镜头 87 呎,平均 5.8 呎,在景别处理上,用大特写,全景、近景相互交叉,增强跳动感,把“天兵天将” 的神速表现得很出色。

影片成功地运用了高速摄影,以 80 格/秒的速度拍摄灰喜鹊的飞翔,不仅增加了美感,更重要的是把它的飞翔、捕食动态清晰地显现出来,特别是捕蛾一段,堪称绝妙。

  1. 有趣情节的描绘刻画《灰喜鹊》的许多情节,是不惜以浓墨重彩来描绘的,全片用墨最重之处有:捕食害虫、生育子女、捕蛇斗鹰、代“人”育雏等几段。这些情节富有情趣,许多同行都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捕捉到、而且描绘得如此生动?拍动物片十分不易,而拍动物片事先写分镜头剧本,更为困难。作为编剧、导演兼摄影的徐真同志,凭他深入细致准确地观察,敢于预先把飞翔动物的动作设计得具体详尽,使拍摄时能完全心中有数,熟悉到能背下每幅画面的景别、方向速度,动作要求,以及与之相配合的每个解说。他的“纸上谈兵”是可靠的作战计划,把它从纸上搬到胶片上、银幕上,居然能实现原计划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实在难得。作者认为在深入生活基础上的“纸上谈兵”,能够锻炼想像能力,熟谙内容结构,预见拍摄难点,因而可以临阵不乱。这经验是宝贵的。

自然界没有无瑕的白璧,文艺作品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灰喜鹊》的白璧微瑕何在呢?我在一片洁白之中看到似乎有这样两个小疵点:一个较为明显,就是有一段拟音的处理不大成功。当画面出现松毛虫大嚼松针时, 声音是斧锯伐木之声,作者以此比喻害虫毁林,但很难引起观众共鸣,因为吃不等于伐,伐也不等于毁,声音形象的不准确,就难于使联想扣住观众的心。第二个小疵点初看不易察觉,影片中有几段很精彩:灰喜鹊斗蛇,老鹰

抓兔捕鸟,杜鹃“狸猫换太子”,这些情节惊险,有趣,令人难忘。问题恰在这里。由于它们矛盾尖锐,笔触细腻、而这几段又非灰喜鹊习性的主要方面,而且多少有些喧宾夺主之嫌,或多或少冲淡了要传输的主要知识。假如在编辑处理上,对这几段稍稍割爱减色,或许会使全片更完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