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能引起人们的回忆和思索

——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编后

高维进

当我们摄制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时候,从看文字材料作准备、写提纲开始,特别是搜集历史资料,观看历史影片的过程中,我常常追忆起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影响。我想,应该将自己对毛主席的爱戴的感情在影片中传达出来,以引发观众去回忆,去思索,去结合自己的感受重温那些美好的或辛酸的往事,以便更深入一步地,不仅从感情上,而且也从理性上去认识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我自己对毛主席的记忆和认识是伴随着我美好的青春年华而不断加深印象的。当我还是个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爱国之心使我关心时事。我不满意蒋介石的不抵抗、“先安内然后攘外”的反动政策。共产党坚持抗日,在我心目中的毛泽东、朱德都是伟大的人物。后来在延安时,曾多次聆听主席做报告,他那亲切的语调,生动的语言,清晰的思想,能够深入浅出地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明白、易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以后,毛主席来到我们鲁艺讲话,要我们到人民群众中去。我深深地记得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是毛主席自力更生的精神教育着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开荒种地、种菜、烧木炭;我们纺线、织布、织毛衣。果然改变了困难情况,生活大大改善。我记得在延安的整风运动中, 学习党的历史,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以增强党性。从党的历史经验中认识到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是毛主席使革命转危为安,起到了扭转历史的作用。对毛主席的印象是又伟大、又亲切、又平易近人。是领袖又像父亲、象兄长。我还深切地记得在解放战争时期,当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时,毛主席那种镇定自若的态度, 经常是在离敌人二、三十里的地方和敌人周旋。陕北的群众听说毛主席留在陕北,都说:“不用怕,胡儿子呆不长,有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哩!”群众那种对主席的信任和热爱,那种纯朴、真挚的感情使我永世难忘。解放后, 我参加过开国大典的拍摄工作,以及各种大会的拍摄工作,我看到过翻身群众对主席那种衷心的祝愿,那种奔放的热情,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热爱与崇敬。这许许多多都曾激起我感情的波澜,都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当摄制

《毛泽东》这部影片时,我曾力图把自己过去的感受在影片中传达出来。毛主席既是伟大的领袖,又是普通的人。毛主席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又是伟大的诗人。影片既反映他伟大的历史功绩, 又反映他和群众的亲密关系,他在群众中的平易近人、亲切、自然。他不是神,不是偶象,他是普通的人。应当反映这个寓伟大于平凡之中的人物的本来面目。

在摄制影片时如何完成我们这些想法呢?我们摄制的是文献纪录片,主要是靠电影资料。而电影资料是从 1936 年以后才有一些。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遗迹、文献资料、照片和绘画来作补充。我们设想影片用叙述的方法, 通过对几个革命关键时刻的描写来反映毛主席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我们的原则是力求材料真实,形象自然,语言朴素。不愿在影片中板起面孔故作惊人或用华丽的词藻去修饰影片。只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观众和

我们一起看看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作了些什么,毛泽东同志是怎样一个人;毛泽东同志除有伟大的功绩之外也有过错误,也使中国革命遭受过损失。那是在探索我们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发生的错误。就他一生来说他的功绩是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象邓小平同志说的,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在影片的画面中,我们选择了许多非常真实、生动的形象,反映出主席在当时的历史作用,表达主席的思想感情。比如: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主席在人代会上说,我们正在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谁看后能不为有这样的领袖感到自豪,感到无上的幸福?比如毛主席和农民的谈话时那种亲切、慈祥、不耻下问的表情; 主席在工厂看工人技术革新的产品时那种专注、认真的表情;主席接见留苏学生时,学生们那种如醉如痴的情绪反衬出主席的话语的深入人心。主席回到韶山和乡亲们谈话,对老老少少都那么关心⋯⋯这许许多多都使人感到毛主席是伟大的领袖,又象亲切的朋友。

在影片中我们还用了主席的一些诗词,或朗诵或唱歌。使影片在客观的叙述之外能表达毛主席主观的思想情绪。通过这些诗词更加深对主席的理解,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们选用了《沁园春·雪》的朗诵,表达一种气势磅礴的气派和主席雄浑的伟大胸襟。几千年的历史“俱往矣”,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群众及其领袖们是今日的英雄。在介绍遵义会议后我们用了一首《忆奏娥·娄山关》的男声独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红军的豪迈气概,表达了毛主席领导红军走向胜利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解放战争中打过长江后,我们用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大合唱。“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既反映出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地取得全国胜利的伟大气魄,也表现了毛主席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这些诗词的运用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在讲到杨开慧英勇就义前,我们用了毛主席在 1923 年和杨开慧分手时写的《贺新郎》中的三句:“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在我们看到的主席的诗词中这是一首写出了个人的纤细感情的词。有人说有点儿女情长,我们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出主席思想的一个侧面。回到韶山在父母坟前献上一束野草,有和牺牲在战场上的儿子的合照,有为志同道合但被敌人杀害的妻子所写的情诗。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伟大的领袖也有普通人的感情,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由于我们思想、艺术水平的限制,也由于材料的限制,在银幕上是否很好的体现出来了这样一个伟大人物的形象,还没有把握。现在影片已经制作完成,也不知能否象我们所想的使观众看后能引起回忆和思索以达到加深对主席理解的愿望?这只有待实践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