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候补队员》祝贺
于蓝
我感谢第四届“金鸡奖”的评委们,他们一致同意给萧湘电影制片厂的彩色故事片《候补队员》以儿童片的特别奖,这一决定饱含着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们的深情厚爱!他们期望着能有更多更好的儿童影片奉献给孩子们!
我个人也很喜欢影片《候补队员》,因为它通过对主人公——四年级小学生刘可子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从生活的一个侧面出发,向观众们揭示了我国八十年代的少年儿童单纯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刘可子的性格在这个时代的同龄孩子身上,是具有某些普遍意义的,如:正直、友好、善良、不屈服,同时又爱玩、淘气,不重视学习等。影片的创作者准确地观察和把握了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并将其集于可子一身,通过艺术手段使之展现于观众面前,令人感到可信、可爱。刘可子年龄不大,却总以大哥哥的姿态对待根根, 关心他、爱护他,每天带他上学,这正是可子性格中正直友好与善良之所在; 当可子认识到抄袭同学作业是一件错误的不光彩的事情之后,他主动重新做好作业,但怎么交给老师呢?叫根根去送吧?!不!经过自己的斗争,终于又跑步送到老师手里,他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也正是他性格中的不屈服因素的具体体现。刘可子从不爱学习只爱武术,发展到既爱武术又爱学习, 是有基础有过程的,为我们的小观众们树立了榜样。
影片还为孩子们塑造了纯净忠实的根根、和蔼可亲的教练和外表严肃而内心火热的宋老师等几个形象。尤其是根根,他善良、安静、又那么纯净, 每当可子犯了错误、心情不愉快时,总是他——根根,把可子引到被灌木环绕着的绿草坪,倾听着琴房里传出的幽扬的琴音,他帮助“可铁了”的好朋友可子排解苦恼,与此同时,他们又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美的陶冶。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候补队员》摄制组的同志,全部都是青年, 他们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对他们多年的培养,在探索儿童影片如何捕捉儿童心理特征,及如何利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认识生活、增强美感等方面,都为儿童电影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他们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不久,就比较成功地摄制了这部影片,大家都为他们高兴。我曾有机会同导演之一的吴子牛同志进行过短暂交谈,向他表示了祝贺。他谦虚地说:“我们是在学习⋯⋯从导演这部片子,我开始喜欢上了儿童电影⋯⋯”他还希望今后能为探索和揭示孩子们的心灵,继续多拍、拍好儿童片。我们多么欢迎愿为儿童拍片的战友啊!
有些小观众看完《候补队员》以后,说:“现实生活中的老师、教练要是能象影片中那样该多好啊!”有的老师谈到:“通过看这部影片,我们受到很大启发,现在学校的生活太单调,除了数学、语文,其他太少了!应该丰富和增加各项课外活动。”还有的老师说:“这部影片反映出了孩子们的某些特点和心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也有些家长表示:“今后不再因自己心情不好,而将不愉快转嫁或发泄到孩子身上”。
当然,影片《候补队员》也还存在着不足。如影片某些镜头跳动较大, 有些镜头晦涩,在思维逻辑上,与我国观众心理尚有距离。再者,刘可子性格的发展,结尾时应再有所提高。有的小观众认为:“可子爱学习的最初目的和动力是要学武术,最后应使他认识到应有远大理想,否则就仅仅单纯是
为了学武术。”这是多么好的建议啊!有的老师认为:影片中宋老师对可子的正面教育未能抓住时机,如:可子在回家的路上无意中撞倒了骑车的宋老师后,还大大咧咧地说:“我是武术队的。”此时的宋老师应抓紧对他进行“武德”教育,但影片对此未能重视,可能对老师的职业特征了解还不够深。
总而言之,我国的儿童电影还很少,还在探索中。我们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能与全国人民一道,关心、重视儿童电影事业,运用我们的电影语言, 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陶冶,为祖国的后代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