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董行佶同志

王 薇

喜闻董行佶同志因在《廖仲恺》一片中,成功地塑造了廖仲恺先生的伟大形象而获本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这是董行佶同志自一九四五年开始演戏以来所得的最高荣誉,是他四十年艺术生涯的最大硕果。只可惜,他刚拍完《廖仲恺》就因病逝世了。他不能亲自登台领奖,不能亲眼目睹这一盛况, 真令人为之惋惜。我与董行佶同志在《廖仲恺》摄制组共事九个来月,现将忆起的一些往事介绍给广大观众,作为我对他的悼念吧。

董行佶同志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话剧演员。先后在《阿 Q 正传》、

《清宫秘史》、《雷雨》、《日出》、《悭吝人》、《茶馆》等戏中扮演主要角色,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古今中外名剧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位在五十年代就已出名的表演艺术家。

但是,拍电影对董行佶来说,是一个新课题,而且要他扮演的不是一个普通人物,而是曾经鼎力协助孙中山先生制定“联俄、联共、抉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为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共产党的挚友廖仲恺先生。要在银幕上塑造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伟大历史人物,这对他来说,确实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和信赖,面对广大观众和海外人士的热望和期待,董行佶同志既激动又紧张。他一遍又一遍地细读剧本,越读越兴奋,越读越有劲,他被廖仲恺、何香凝这对革命情侣那种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和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激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下定决心:演好仲恺,不负众望, 将全副身心投入到这次不寻常的创作中去了。

导演挑选董行佶同志扮演廖仲恺先生是再合适不过了。记得有一次,我陪他及另外几位演员去访问孙中山先生的副官张猛老人时,一见面未经介绍,张猛老人就指着董行佶同志断然说出:“你是演廖仲恺的!”我插话说: “您看象不象?”“象,很象。”张猛老人笑呵呵地说。后来在与熟悉廖仲恺先生的辛亥革命老人们的会晤时,他们也是异口同声地这样说。可是,董行佶同志对这“形似”并不满足,也没有因为自己在表演上颇有功力而松懈, 而是靠刻苦、勤奋,在“神似”上狠下功夫。他认真地钻研剧本,孜孜不倦地阅读大量的史料及廖仲恺、何香凝诗词著作等,还马不停蹄地四处采访, 多次聆听廖承志、廖梦醒同志详细介绍他们父母的生乎事迹和生活习俗、性格特征等,回来之后,又一次、二次、三次,反复播放采访时的录音,有时还记录整理出来供组内其他同志学习。我曾陪他去访问过,见他口问手记十分认真。他提的问题非常细致,如:廖仲恺先生走路是什么样子;坐下时习惯什么姿势;如何拿香烟;听别人说话时是什么表情;喜欢穿什么式样、什么颜色的衣服等等。有时还当场模仿,与人商榷。他对采访得来的大量材料, 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仔细研究,不断揣摩,进而确定自己的表现方法。如他听张猛老人介绍说,廖仲恺先生走路时喜欢低着头,边走边想问题,因而有“低头佬”的绰号。董行佶同志反复思考后对我说,走路低头,边走边思, 本是廖仲恺先生重要的外部特征,但人物的银幕形象不好看,是否抓住他走路时爱思考这个特征,掌握住走路不仰脸,不四处观望为好。对于凡是属于

这个人物的,对塑造这个人物有利的,而剧本没写到的,他便积极地找导演建议补充。又如影片中廖仲恺会见孙中山先生,在沙发上并肩而坐吃香蕉时风趣地说“一个香蕉等于两个牛排的营养,⋯⋯”表现他们交往已久、感情至深这段对话,就是导演采纳了董行佶同志的意见加进的。在塑造人物上, 董行佶同志是很下苦功、颇有见地的,在每次讨论剧本或探讨艺术问题会上, 总见他翻开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说个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影片《廖仲恺》的拍摄,是一九八二年八月末为缅怀廖仲恺、纪念何香凝先生逝世十周年,在广州珠岛宾馆开始的。这是董行佶幸福难忘的一天, 专程由北京飞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王震、廖承志、康克清以及廖梦醒等同志对他是那样地关怀和亲切,廖承志同志仔细地端详着他,指导他把眉心上的痣画得再大些、再黑些,这之前,还亲自为他画廖仲恺先生晨服的草图,这使董行佶同志深受鼓舞,成为他走向成功的巨大动力。在以后的拍摄中,他是那样地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和导演、摄影等各部门合作默契。就拿在广州原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拍“廖仲恺遇难”一场戏来说吧,拍廖仲恺走上台阶突然中弹,一个趔趄由石阶上跌落,倒在血泊中这个镜头时,董行佶同志凭着丰富的演戏经验,运用自如的形体动作,精心设计了多种跌法,而且一个方案一个方案地做出来,让导演挑选。一个身体有病、已上五十五岁年纪的人,在艺术创作中这样不辞劳苦,一丝不苟,真令人感动。每天紧张拍摄结束以后,他还坚持写“拍摄日记”,及时总结拍摄中的利弊,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对一个富有经验、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在此片付出的劳动是艰苦的,得到的果实是甜美的。董行佶同志,你的夙愿实现了,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