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记科教片、美术片、新闻纪录片大奖的评选

罗雪莹

科教片、美术片、新闻纪录片是电影战线的重要方面军。对于这三个片种在八三年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第四届“金鸡奖”评委会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

力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评委们在观摩了各厂推荐参加本届金鸡奖评选的八部科教片之后,对其中的五部表示赞许。

《消灭野鼠》介绍了若干种简单易行的捕杀野鼠的方法。一些评委认为, 野鼠对农业危害极大,影片对农民具有实用价值。尽管它在艺术上还不够完美,但适应了正处于伟大经济变革中的农民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为了提倡科教片面向广大农村,对这部影片应予鼓励。

介绍物理力学知识的科学普及片《拱的建筑》,受到了部分评委的好评, 认为影片结构严谨,例子生动,有说服力。缺点是动画设计比较粗糙,摄影不大讲究。

《叶子》以其显微摄影上的突破,受到了许多评委的称赞。有的评委说, 过去在解释叶子的光合作用时,是用动画来表现的。现在影片中那组叶绿体流动、气孔开合的镜头,是用放大两千倍的显微摄影拍摄的,难度很大。这不仅在国内是首创,在国外也属罕见,为植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有的评委说,影片把叶子和花的关系讲述得很清楚,使人们懂得了植物生命的维持要靠叶子,后代的繁衍要靠花。不足之处是在结构上缺乏对叶子整体概念的介绍。

《黄河与森林》引起了评委们的普遍重视。有些评委说,影片从较为广阔的角度,提出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具有一定的历史感。通过动画所展示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历史变迁和实地考察摄影,把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讲述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几个航摄的镜头,拍得极有感染力。有些评委说,影片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澎湃的激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看过之后,一股“还我森林,还我清澈的黄河”的民族责任感在心中油然而生。它对于促进我国的四化建设,将会起到较大的作用。

评委们也指出了影片的不足之处。有的评委说,解放以后,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生态平衡继续遭到破坏。影片前半部对于黄河流域历史上水土流失的状况写得还比较真实、生动;但一写到新中国成立,似乎只是一片光明,原来的那种沉重感消失了,这多少有点粉饰生活的味道。有的评委说,影片在表现黄河中泥沙的沉淀时,是在玻璃量杯里进行的。这种静止的理性的分析不可能具有黄河泛滥时那种惊心动魄的直观效果,也就不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

《灰喜鹊》以其科学性与艺术性较为完美的结合,博得了评委们的赞赏。有的评委说,影片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科学知识,而且也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整部影片生动、优美、流畅,特别是老鹰抓兔子、灰喜鹊捕飞蛾、灰喜鹊与

蛇斗等镜头,拍得尤为精彩。有的评委说,影片将灰喜鹊拟人化了,塑造了一个忠厚善良的灰喜鹊的形象,但又不显得矫揉造作。老鹰袭来时灰喜鹊为伙伴们放哨、替杜鹃孵蛋并哺育杜鹃的幼雏等情节,唤起了人们对益鸟的热爱,这比单纯写灰喜鹊捕食害虫的效果要强烈得多。还有的评委说,最令我感动的,是影片结尾人工养育灰喜鹊获得成功这一笔。看着成群的灰喜鹊随着小伙子的哨音翩翩飞入山林深处,我不仅得到了极大的美的享受,而且也感到了人类的力量——人能够征服大自然,是宇宙的真正主人。

评委们还谈到了影片存在的遗憾之处。有的评委说,影片讲述了灰喜鹊的生活习性和交配,繁衍等等,人工养育只是作为结尾的一笔而匆匆带过, 这使影片在内容上没有突破一般的介绍动物知识的科教片。影片中灰喜鹊去溪边喝水时,杜鹃乘机到喜鹊窝里下蛋等情节的拍摄,尽管颇下了一番功夫, 却不是对于科教片自身规律的探索。由于未讲清蛇和老鹰是灰喜鹊的天敌, 因此,尽管灰喜鹊与蛇斗、老鹰抓兔子等情节拍得非常精彩,但终究使人感到与主题有点游离。

有的评委还结合八三年一些影片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目前科教片创作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纪录性比较强,在深入浅出地阐明科学道理方面,做得比较差。二是往往离开科学内容本身的的需要,搞一些外加的趣味性的东西。他说,要使科教片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必须在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上继续努力。

鉴于科教片内部还有较细的分类,为了鼓励这一片种的创作,评委们一致同意将提名的范围适当放宽。经表决,《灰喜鹊》、《黄河与森林》、《叶子》、《拱的建筑》、《消灭野鼠》等五部影片被通过作为本届科教片大奖的提名。投票选举结果,《灰喜鹊》获最佳科教片奖。

提高美术片的剧作水平已迫在眉睫

参加本届最佳美术片评选的有四部作品,它们是上海美影的《鹬蚌相争》、《蝴蝶泉》、《兔送信》和福建厂的《八仙过海》。

曾在柏林电影节获银熊奖的水墨剪纸片《鹬蚌相争》,得到评委们的好评。有的评委说,一般的水墨动画片,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既费时又费力, 成本非常高,后来拍了一些尝试采用水墨剪纸的影片,也都未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鹬蚌相争》则成功地把传统水墨画技法运用于剪纸片设计,比较完美地做到了以假充真,使人看不出是剪纸片,而误认为是水墨动画。尤其是鹬的动作,逼真、生动、细腻,看得出导演在动作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 对于影片在剪纸工艺创作上的突破,应予以充分肯定。

许多评委认为,与艺术技巧上的突破相比,影片在思想内容的开掘上有着明显的不足。有的评委说,影片的创作者对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中国古代寓言本身的思想内涵就理解得不够准确,更谈不上在思想上更升华一步,发掘出新的东西了。这集中地体现在对渔翁形象的塑造上。渔翁这个人物,应是个智者。现在影片中的渔翁,既无智慧,也缺乏幽默,只是个等而得之、不劳而获的形象。有的评委说,影片中渔翁的笔墨多了些,鹬和蚌则缺乏个性,争得不够。而实际上“鹬蚌相争”的全部文章就在于“争”。如能把鹬的骄横、蚌的固执这两方面的性格都刻画到,寓言的思想内涵就出来了。

木偶片《兔送信》,是“阿凡提”连续片中的一部。有些评委认为,影片讲述了维吾尔族一个有趣的传说,表现了阿凡提的正直、机智,几个人物造型也比较好,因此对它应给予适当的肯定。缺点是有些情节交代得不够清楚,比如,上天堂这个情节就比较虚,广大观众不一定懂得这是伊斯兰教的习俗。此外,结构上也不够严谨,前面写阿凡提背门板和往院子里浇油,是为了表现他与巴依的关系,与后面的兔子送信似乎没有多大关系。

在讨论中,评委们普遍感到,近年来美术片的创作在某些技巧上不断有所进展,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上尚未达到我国美术电影曾经达到的高度。究竟原因何在呢?有的评委认为,我们的美术电影尚缺乏一个明确而坚定的创作思想和制片方针。如果不去深入新的生活, 发掘新的题材,总关在旧的圈子里打转转,美术电影就会出现危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美术电影工作者的注意。还有的评委说,八三年几部美术电影的不足,大都是由剧作带来的。就拿《蝴蝶泉》来说,文学剧本的故事太一般化了,仅仅写了“土司抢美女”。尽管影片的创作者在表现形式上做了多方探索和努力,人物造型、画面构图和音乐也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终究无法弥补主题思想的陈旧和落套。要使美术片这个已经取得极高成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片种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提高剧作的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鉴于这种状况,究竟是评选出最佳影片有利于推动美术电影的创作,还是空缺更能起到鞭策作用,评委们对此颇费踌躇。经过一番讨论,多数评委认为,还是要从创作的实际出发,不能要求过严。即便是技巧的探索,工艺上的创新,也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经表决,《鹬蚌相争》、《兔送信》被通过作为本届美术片大奖的提名。投票选举结果,《鹬蚌相争》获最佳美术片奖。

继续探索新闻纪录电影的艺术规律

当讨论最佳新闻纪录片提名时,紧张的评选工作已经进入了第九天。连日来,评委们每天三班工作,身心已十分疲累。然而,他们仍旧抖擞精神, 加班加点,认真观摩了各厂及评委推荐的八部候选影片,并逐一进行了讨论。

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里使用的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都是延安电影团的同志们在极为艰苦的战争年代拍摄的。为表彰这些老同志为我国革命电影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评委们一致同意授予这部影片以特别奖,而不在最佳纪录片评选中提名。

一些评委对《春风从这里吹起》表示赞赏。有的评委说,新闻纪录片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要及时地传递时代的信息。这部影片作为一部纯粹的新闻报道片,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在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农民富裕起来的大好形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烈的生活气息,看后令人欢欣鼓舞。有的评委说,影片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新意。编导本人拿着话筒进行采访,显得自然、亲切。许多富于生活气息的场面都是现场拍摄,那种真实感是靠人工组织不出来的。如果能把三中全会之前农村的贫困面貌写上几笔,影片将会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反映第九届亚运会实况的《夺标》,也受到评委们的好评。他们说,尽管影片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拍摄的,但却很好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拚搏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启迪。虽然它在艺术成就上尚未超过陈光忠过去的作

品,但有一点进步值得肯定:他过去的一些作品喜欢追求某种貌似艰深的哲理,而这部影片则拍得比较平实质朴。

《我们看到的日本》在评委中引起了极其热烈的讨论。一些评委认为, 这部影片选材的角度特殊,内容上有新意。这些年来,我们较多地注意了日本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先进的经济管理体制,却很少考虑,所有这一切都是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其中有不少东西来源于中国。影片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多深的根,物质文明才会有多高的茎。只有尊重文化艺术的民族,才会有发展前途。有的评委指出,影片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突破。首先是解说词的平易和口语化,没有书卷气,就象一对夫妇在谈心。在摄影手法上,镜头从人群里看到一个面熟的人,然后再自然地引出对这个人物的介绍,这就缩短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使人感到编导者不是居高临下,为人师表,而是平等地与观众一起去发现生活,认识人物,看了令人感到亲切。

在谈到影片的不足时,有些评委说,一些采访式的摄影,有人为安排的痕迹。有的评委提出,影片对于中日友谊和文化交流写得比较充分,而对日本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趣表现不够。这就不能使人们对日本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准确的认识。不少评委对这种看法表示异议。他们说,我们现在对世界的情况了解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影片有利于开阔群众的眼界。此外,这部影片不是以社会问题专家的身份,对日本进行全面的评介, 而是作为一对旅游者,向观众娓娓介绍他们所看到的日本。

影片有它的独特视角,不应对它求全责备。

对于《草原的女儿》、《海峡情思》、《赤子心》、《蛇口在建设中》等影片创作上的得失,评委们也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评委们提到,目前电视逐步发展,新闻纪录电影如何搞,面临新的课题。大家希望从事这一工作的专家们在新的条件下,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继续探索新闻纪录电影的艺术规律,在创作上取得更加可喜的成就。

经表决,《春风从这里吹起》、《我们看到的日本》、《夺标》三部影片被通过作为最佳纪录片奖提名。投票选举,《我们看到的日本》获最佳纪录片奖。

* * *

评奖期间,合肥市电影公司邀请部分评委举行座谈,工作在电影发行放映第一线的同志们对一些优秀的科教片、美术片、新闻纪录片的由衷赞誉和殷切期望,代表了广大观众的心愿,使评委们深受感动。科教片、美术片、新闻纪录片虽是三个小片种, 却汇聚着上万名热心于事业、富于才华和献身精神的创作人员。

他们在这块园地里不辞辛劳,用心血和汗水为人民酿造着精神的甘泉。有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他们的创作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群众和专家的首肯和尊重。真诚地祝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培育出更加绚丽的艺术之花,把我们的影坛装扮得更加灿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