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整修汴渠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 58 年),刘秀病逝。他的第四个儿子刘庄即位,改年号为永平,称为孝明皇帝。汉明帝继续奉行轻徭减赋政策,实行三十税一税制。并且不惜巨资,令王景、王吴兴修水利,治理黄河,使得经济得以发展,在籍人口由 2100 余万增长成 3400 多万。

王景是朝鲜乐浪(今朝鲜平壤市南)人,八世祖王仲原是中国琅邪人。西汉景帝时,发生吴楚七国之乱。齐哀王刘襄准备起兵谋反时,曾多次征询王仲的意见;济北王刘兴居正式发兵时,曾委任王仲带兵作战。王仲为了避祸,乘船渡海,逃到朝鲜乐浪山中住了下来。到了他父亲王闳这一代,朝鲜人王调杀死乐浪太守刘宪,自封为大将军和乐浪太守。建武六年(公元 31 年),刘秀派太守王遵带兵攻打王调。王遵军队抵达辽东的时候,王闳与杨

邑等人杀死了王调,迎接王遵大军入朝。刘秀封他们为侯,王闳却推辞不就。刘秀感到惊奇,下诏召他进京。王闳在途中病故,王景则得以返回祖国。

王景小时候研读《易经》,博览群书,喜欢天文、术数,而且心灵手巧, 具有多种技艺。当时,汉明帝委派王吴修理浚仪渠,有人推荐了王景,汉明帝就叫他当王吴的助手。

王景因地制宜,提出一种称为“堰流法”的治水方法。所谓“堰”,就是河流之中能够挡水并能溢流的低矮堤坝,它横断河中,用以提高水位,便于引水灌溉。例如战国时代的李冰,把堰修在渠首,所以称为都江堰。“堰流法”与李冰治水方法类似,后人总结为“深淘滩,低作堰”。筑堰与疏通并举。

王吴采用了他的“堰流法”,浚仪渠得以修治,变水害为水利,汉明帝十分高兴。

早在西汉平帝时,黄河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决口,一直没能治理。以致年年泛滥,淹没数十个郡县。百姓怨叹,难得安居耕作。

永平十二年(公元 69 年),汉明帝决定治理黄河,兴修汴梁,召见了王景。汉明帝见他应对敏捷,谈得很投机,赏赐他许多钱帛衣物,并且把皇家收藏的《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赠送给他,派出数十万大军, 委任他与王吴去修渠筑堤。

王景指挥上百万的士兵和民工,开山凿石,排除水流障碍;掘深河道, 淘尽泥沙,畅通水流;加固堤坝,开掘支渠,防止洪水泛滥。并且每隔十里, 建筑一个水门。上游水旱缺水,下游可关闭水门,可使河水回流,保持一定水量,灌溉农田。

汴梁西起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到黄河入海的千乘海口,流经豫州、兖州、青州,长达一千余里,只一年时间便完工了。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大工程。永平十三年(公元 70 年)夏天,汉明帝带领文武百官亲自沿渠巡视, 命令沿河郡县设置专职官员,分段维护。王景连升三级,官拜侍御史,任河堤谒者。

汉明帝死后,他的儿子刘縯即位,称为汉章帝。汉章帝在位期间,王景历任徐州刺史和庐江太守。当时,庐江地区百姓还不知用牛耕。土地虽然肥沃,粮食却常常不足。王景率领吏民开垦荒田,教导他们用耕牛铁犁耕种, 耕地和粮食产量都成倍增长。同时,他还教导他们种桑养蚕,缫丝织布,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

王景把朝廷法制律令写在乡亭之上。让百姓遵守,庐江因而广泛传诵他的文辞。在他任期内,地方颇为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