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母”治郡

刘秀出生民间,对稼穑艰难,百姓疾苦,世风民情,颇为知晓。平定天下之后,废除王莽苛政,与民休养生息。他的生活比较节俭,衣着比较朴素, 不沉迷声色,也不赏玩珠宝。建武十三年(公元 38 年),异国献上一匹千里马和一柄价值百金的宝剑。他让马去拉鼓车,把剑赠与骑士,并且撤除了上林苑的官属,从不进行狩猎之类的活动。勤俭节约的风气,流行于朝廷上下。他多次带领公卿郎将,征询民间疾苦,倾听民间呼声,对民歌民谣讽喻之意, 极为重视。

上行下效,州郡吏治比较清廉,出现了一批贤臣良吏。例如桂阳太守卫飒、九真太守任延、南阳太守杜诗等人都以优异政绩,垂于史册。

桂阳(今湖南彬县)太守卫飒,凿山开道 500 余里,沿路建造亭舍、驿站,使得交通便利,几年间便聚众成邑,经济得到发展。

九真(今越南河静、清化、义要地区)太守任延到任后,发现当地还不知用牛耕田,粮食匮乏,他下令制作农具,教民耕种,并且开垦农田。由于岁岁开拓,百姓生活日渐富足起来。

那时,当地居民还处于杂交阶段,生下孩子还不知父亲的姓名。他传令各县让上 10 岁到 50 岁的男子与 15 岁至 40 岁的女子,按年龄各各相配。家

庭贫困的给予赈济,一次相配的就有 2000 余人。生下孩子后,才知道父亲的姓名。他们高兴地说:“使我有这个孩子,得亏任太守啊。”因此,孩子多以任命名。

卫飒和任延在郡内兴学校,教礼仪,扶农桑,都起到了移风易俗作用, 对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南阳太守杜诗,时人称为“杜母”。他的事迹也令人景仰。

杜诗是河内汲城(今河南汲县西南)人,少有才能,曾任河内郡功曹小吏,以办事公平著称。

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刘秀占领洛阳。有个叫萧广的将军,放纵士兵, 在城里横行霸道。杜诗多次警告,萧广哪里把一个小吏放在眼里?杜诗决定逮捕他,两人格斗起来。杜诗把他杀了。刘秀听见这件事,当即召见他,大加嘉许,赐予他一支木制的棨戟,象征官府行刑的斧钺,有权未经奏准即可处斩违法将士。并且派遣他到河东(泛指今山西省),去惩办投降之后又反水的罪犯杨异。途中听说杨异纠合一伙人准备北渡黄河逃跑,杜诗便与掌管郡衙军务的长史乘着快马,迅疾追缉,截杀了杨异一伙叛贼。因而任命为成皋(今河南荥阳县广武)县令,视事三年,政绩卓异。随后升任沛郡都尉、汝南都尉。

建武七年(公元 31 年),杜诗晋升为南阳太守,成为刘秀家乡的父母官。他诛暴立威,兴利除弊,节俭开支,使得地方平靖,政治清明。尤其他省爱民力,制造出一种叫做“水排”的水力鼓风炉,大量铸造农具,用力少,功效大。同时大力开荒垦植,修建水渠池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日子过得比较殷实。前汉有个召信臣任南阳太守,兴修水利,开通了几十条沟渠,施行利民富民政策。南阳人拿他与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可见杜诗在人们心目中声誉之高。

杜诗身在外郡,心在朝廷,敢于直言,累有善策,不时贡献给朝廷。当时,调动军队,只用皇帝的玺书或者诏令,杜诗以为这很危险。他上奏说: “军队调动,历代圣君都很慎重,所以制作铜虎和符竹。只有铜虎和符竹会合,方可发兵。这些规定明著于律令,以示威重。而现在调兵只要玺书或者诏令,如果有奸人伪造,就无从发现了。即使是虎符,过去信陵君魏无忌, 还通过如姬盗取,调动军队,从而解除了赵围,成就大功。现在贼虏尚未完全消灭,用兵作战还很频繁,就必须慎之又慎了。希望恢复虎符旧制,严防奸人作弊。”刘秀采纳了他的意见。

杜诗死的时候,家无田宅,也无积蓄,连丧葬的费用都没有。刘秀听到后,下诏为他治丧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