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通西域

早在“马邑之谋”前几年。汉武帝就在筹划讨伐匈奴。有个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冒顿单于消灭了月氏国,占领了月氏土地,把月氏人赶出了家园,还把月氏国王的头砍下来作酒器。在冒顿单于与人结盟的时候,拿它盛酒喝。月氏人恨死匈奴了,只是没人接应他们。如果有人帮助,他们一定会向匈奴报仇雪恨。”

汉武帝听了,便想联合月氏,共同对付匈奴。但是,月氏在匈奴西边, 到月氏去必须通过匈奴。于是,他招募勇士,出使月氏。

张骞(?—公元前 114 年),汉中成固(今陕西成固县)人。当时他是汉武帝的侍卫官,认为这是一个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勇敢报名应征。汉武帝觉得他是合适的人选,任命他为使者。

张骞挑选了 100 多个精壮勇士,用一个匈奴人堂邑父做向导,从陇西出发,潜入匈奴境内。他们本想偷越过去,但漫漫数千里,茫茫大草原,一支百余人的队伍怎能不被人发现?不久,匈奴军队包围了他们。由于寡不敌众, 100 多人都做了俘虏。匈奴人押送他们去见单于。单于生气地说:“月氏在我们匈奴北边,汉朝怎么可以派使者从我的土地上通过?我要派使者到南越去,请问汉朝同不同意我的使者从它的领土上通过?”

匈奴人把他们囚禁起来。时间一长,看守也就松懈了。为了劝诱张骞归顺,还把一个匈奴女人嫁与他为妻,把他转移到匈奴西部定居。然而张骞不忘报国,把使者的节杖及文书藏了起来,等待时机逃走。

大约过了 10 年,张骞和堂邑父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逃走了。他们一直向西,走了数十天,终于逃出了匈奴。他们以为到达了月氏国,谁知一打听, 却是另一个国家:大宛(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

大宛国王早就听说有个大汉帝国,十分富庶,很想互通有无,友好往来。但路途遥远,未能如愿,听说汉朝来了一位使者,大喜过望,盛情接待了他们。张骞向他陈述了出使月氏国的使命以及羁留匈奴的经过,最后说道:“如果大王能够派人把我们送到月氏国,等我们回到汉朝后,皇上一定会赠送您很多财宝。”

大宛国王愿意结交汉朝,同意了他的请求。派出骑兵和翻译,护送他们到了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国,再由康居国护送他们到月氏国去。

月氏国国王被冒顿单于杀死后,月氏人拥立国王夫人为王,迁徙到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境内,打败了大夏人,占领了大夏,重新建立国家,称为大月氏国。大夏地处阿姆河流域,土地肥沃,适于农牧。生活比较安乐, 已经丧失东归故国,报仇雪耻的斗志。张骞反复劝说大月氏国王,两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匈奴。但是大月氏国王虚与委蛇,不置可否。张骞在那里住了一年多,看到大月氏国王毫无诚意,只得与堂邑父东归,返回汉朝去。途中,他们又被匈奴人抓住了。

大约过了一年,匈奴军臣单于死了。他的弟弟伊樨斜发动政变,自立为单于,与军臣单于的太子火并,政局大乱。张骞带着匈奴妻子和堂邑父乘机逃走。他们远离人群,昼伏夜行,常常缺粮断水。堂邑父箭术高超,射猎飞禽野兽充饥解渴。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回到祖国,到达长安。

张骞一去 13 载,去时还是一个年轻小伙,现在已经颏下生须了。他的生

还,汉武帝十分高兴。听他讲起异国风情、山川地势,不觉眼界大开,异常振奋。

张骞对汉武帝说,他在大夏的时候,看见过邛山竹杖和四川细布。曾经问过大夏人,这些物品从哪里来的。他们说是商人从身毒(音 yuán)国(今印度境内)贩买来的。还说,身毒国在大夏东南方数千里,濒临大海。那里的人骑着大象打仗。既然四川出产的物品能够到达那里,可见离四川不太远。于是他建议:“如果出使大夏,就从四川出发,估计又近又安全。”

汉武帝心想:大宛、大夏、大月氏、安息、康居这些国家,土地辽阔, 物产丰富,如果厚赠财宝,诱之以利,他们一定会来朝拜进贡。这样不就把汉朝的国威显扬于万里,把汉朝的文明教化广泽于四海了吗?他欣然接受了张骞的建议,再次派遣他出使西域。

张骞从四川犍为(今四川宜宾市)出发,同时派出几路人马在前探路。各路人马向前走了一二千里,有的被高山大河阻隔,无法飞越;有的被当地士人捕杀,难以通过,都没能寻到通向身毒、大夏的道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讨伐匈奴。因为张骞熟悉匈奴地形,便调他随军出征。他知道哪儿有水草,对霍去病大军行军、宿营帮助很大。这次战役,霍去病招降了浑邪王,收编匈奴军队数万人。张骞也被封为博望侯。

第二年,他与李广合击匈奴左贤王。由于迷路未能如期到达作战地点, 李广军队伤亡殆尽,两个人都废为庶民。

汉武帝时常问起西域各国的情况。张骞由于失去了官爵,建议与乌孙国结交,共击匈奴。他说:“如果把公主嫁给乌孙国王,与他结为兄弟,不但可以折断匈奴的右臂,而且还会对大夏等国产生极大影响,让他们臣服中国。”汉武帝觉得很有道理,第三次派遣他出使西域。

这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已经扫除了河西走廊的匈奴军队。乌孙国在祁连山附近,道路已经畅通。张骞带领 360 余人,带着数万只牛羊,数千匹丝绸和大量金币,浩浩荡荡进入乌孙。张骞向乌孙国王传达了汉武帝的旨意,但乌孙国王对汉朝缺乏了解,又害怕匈奴,一时下不了与汉朝结交的决心。张骞自己就留了下来,继续开展外交活动,同时派出几个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去游说,四处宣扬汉朝的强盛和繁荣。

乌孙国王对张骞的话将信将疑,就派使者到中国探听虚实。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 年),张骞陪同乌孙使者来到长安。乌孙使者亲眼目睹汉朝国土广大,繁荣昌盛,回国之后告知乌孙国王。乌孙国王不再犹豫,决定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

张骞回国后,过了一年多时间就病逝了。不久,派到大宛等国的副使, 也都纷纷带领这些国家的使臣来朝,使汉朝与好几个西域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西域国家出产的葡萄、苜蓿、核桃、大蒜以及他们的音乐舞蹈传进了中国。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以及一些农业生产技术、冶炼技术传到了西域各国,并通过这些国家传到大秦(罗马帝国)。

张骞开创的道路,经过各国使臣及商人往来,逐渐形成两条中西通道。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敦煌、鄯善、于阗、沙车,越葱岭,到大月氏、安息等国;一条经敦煌、车师前国、龟兹(音 qiūcí),越葱岭,到大宛、康居、安息,再从安息到达大秦。这两条通道运输的主要是中国出产的丝绸,而中国丝绸享誉世界,所以,这两条交通要道称为“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