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

佛教是印度古代宗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 584—公元前483 年)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兰毗尼)净饭王的儿子。他是释迦族人,后为信徒尊称“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者”。相传他在儿子诞生纪念日抛弃富贵荣华生活,离家出走,潜入丛林,经过六年刻苦修行,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随后到祇园和竹林精舍传教布道,形成佛教僧团,宣布“众生平等”;规定僧人必须剃发、穿黄衣、托钵行乞,遵从安贫、持律、清净身心的誓约。

佛道教义的基本理论为“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说”认为: 人生的一切苦难来自人生的“欲爱”;因为有了“欲爱”,就会在人生中造“业”;一旦造了“业”,必然有“报应”。要解脱“报应”,就必须消灭“欲爱”;要消灭“欲爱”,就必须“修行”。世间有因必有果。因是“欲爱”,果是“报应”,所以称为“因果报应”;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 就是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生不报,来世必报,这是因为灵魂不灭,能够“轮回”、“转世”。这就要求人们安于贫贱,安于苦难,修德行善,逆来顺受,祈求来世获得幸福,这就是所谓“不修今世修来世”。

公元前 3 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当政时期,佛教得到空前发展。他派出教徒不但在印度国内传教,还到周边国家去传教。什么时候传进中国内地的, 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难以确定。最早的记载,见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120 年)。那一年,霍去病率兵深入匈奴腹地,重创敌军,缴获了匈奴人“祭天金人”。这“祭天金人”就是佛像。霍去病班师回朝的时候,把它作为战利品带回长安,供奉在神庙之中。

其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 2 年),大月氏使臣伊存来到长安,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这可以说是佛教传入中国最确定的记载了。

佛教被朝廷接受,并派使者去取经拜佛,则在汉明帝在位期间,当为不争的史实。

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 65 年),汉明帝上朝的时候,说他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高大金人,头顶四周闪耀着日月光辉。有个大臣说:“西域天竺国有神,叫做佛,形状有一丈六尺高,面孔金黄色。陛下梦见的大概就是佛吧?”梦与神会,自然是吉祥之兆,汉明帝很高兴,便派出自己亲信侍从蔡愔和一位博士弟子秦景到天竺国(今印度)去请教佛法。他们到达天竺国后,请来了两位佛教大师,一个叫竺法兰,一个叫迦叶摩腾。他们带来了许多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用白马驮着来到中国。

贝多罗树叶宽阔坚韧,适于书写。用这种树叶抄写的经文,称为“贝叶经”。汉明帝按照天竺佛寺的模样在洛阳建造了一座佛寺。由于经文是用白马驮来的,这座佛寺命名为“白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