汹涌壮观的钱江秋涛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3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钱塘潮比广陵涛出现的时间晚一些,至迟在东汉就已形成了。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八月十八,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
钱塘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八月十八逐渐成为观潮节。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5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艘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南阳的赭山湾是钱塘江口一个向南凹进的大河湾。这里,有一道长约50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
当涌潮西行至此,全线与围堤成一锐角扑来,坝头以内的潮头同坝身、围堤构成直角三角形,潮头线两端受阻,分别沿坝身和围堤向直角顶点逼进,最终在坝根“嘣”一声怒吼,涌浪如突兀而起的醒狮,化成一股水柱,直冲云霄,高达10余米。
由于大坝的横江阻拦,直立的潮水又折身返回,形成一个“卷起沙堆似雪堆”的奇特回头潮。而此时江水前来后涌,上下翻卷,奔腾不息。
在南阳的赭山美女坝不仅会产生回头潮,还会产生“冲天潮”现象。冲天潮这是发生于堤、坝相交处的特种潮,是近景潮中最具欣赏魅力的潮。
潮水如同被网兜兜住一样,在堤坝相交转弯角的处,潮水“哗”一声碰撞巨响,潮头直冲云天。上进起一股水柱,低者两三米,高者可达10多米。
清谭吉璁《棹歌》诗“赭山潮势接天来,捍海塘东石囤摧。”冲天潮由此得名。
距杭州湾55千米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个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
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异常壮观的交叉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
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在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叉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撞在顺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吓得在一旁观潮的人纷纷尖叫着避开。
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以海宁盐官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观潮”。
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潮头初临时,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伴之以隆隆的声响,酷似天边闷雷滚动。
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
潮头推拥,鸣声渐强,顷刻间,白练似的潮峰奔来眼前,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倾涛泻浪,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潮涌至海塘,更掀起高9米的潮峰,果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
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放射形水花,其景壮观,其力无穷。据说有一年,曾把一只一吨多重的“镇海雄师”冲出100多米远。
当潮涌激起巨大回响之后,潮水又坦然飞逝而去。“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地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
过了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老盐仓。老盐仓的地理环境不同于盐官,盐官河道顺直,涌潮毫无阻挡向西挺进。
而老盐仓的河道上,出于围垦和保护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条长达660米的拦河丁坝,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将被反射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这就是回头潮。
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午夜,江面上隐隐传来“沙沙”响声,涨潮了,在蒙蒙的水面上一条黑色素练在浮动,时断时续,时隐时现。
少顷,声音加骤,潮水夹着雷鸣般的轰响飞驰而来,把满江的月色打成碎银,潮头如千万匹灰鬃骏马在挤撞、在厮打,喷珠吐沫,直扑塘下,犹如10万大军兵临城下。
涌潮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在江面形成一垛高耸潮峰,波涛连天,好似冲向九天皓月。
观半夜潮的最佳之处是在天风海涛亭一带,为“天风赏月”之景。北宋时期诗人苏轼还为此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篇以表情怀: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留得夜潮月中看。
为什么钱塘江大潮特别汹涌和巨大呢?
其一,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最大。
其二,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
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千米,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千米,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
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
另外,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常吹东南风或东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
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受天文和地理因素综合的影响。
[旁注]
广陵涛 广陵涛盛于汉代至六朝,消失于唐代的大历年间。当年潮涌上溯至广陵城南曲江江段时,因水道曲折,又受江心沙洲的牵绊,形成怒涛奔涌之势,故称广陵涛。
农历 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谭吉璁(1623年~1679年),浙江嘉兴人。清代文学家。谭贞良长子。贡监选中书,清代初官延安府同知,历官山东登州府知府。1679年,举博学鸿词。勤于读经,能文好著述。
盐官 在西汉时期,这块土地的领主吴王刘濞就利用钱塘江通海的便利,制造食盐来牟利。为了有力地管理盐务,在这里设置了专门的官员,盐官,后来将官名当做地名,把这块土地命名为“盐官”。历史上也曾经叫做“海宁”,就是希望“大海安宁”。
泰山 是我国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在我国古代各朝代,此山经常是皇帝设坛祭祀祈求国泰民安和举行封禅大典之地。第一个在此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祭祀被人认为是天神必将赐予吉祥的“符瑞”,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历代传统。
[阅读链接]
钱塘江潮为患,两岸的堤坝总是这边才修好,那边又被冲坍了。至唐朝末年,吴越王钱镏勇猛无比,当时一般人都称他为“钱王”。
钱王发动了20万民工,在候潮门和通江门外筑塘。但是海潮不停地袭来,工程无法进行下去。
无奈之下,钱王在潮神生日那天祈求说:愿息忠愤之气,暂收汹涌之潮。还写了“为报潮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与钱城”的诗句放进江水里给潮神。
可是潮神并没有理睬,钱王也发怒了,亲率士兵向潮头射出了40000支箭,逼得那潮头不敢向岸边冲击过来。
钱王又下令:“追射!”
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此,潮水一到六和塔边就快没有了;而在六和塔前面,江水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像个“之”字,因此人家又叫这个地方为“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