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的浙江三雕
我国是一个崇尚雕刻而又十分擅长雕刻的国度,在品种繁多,流派纷呈的数以百余种民间雕刻工艺中,历史悠久的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和东阳木雕并称“浙江三雕”,在浙江大地上绽放异彩。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的说法。
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加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浙江乐清是我国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故称“乐清黄杨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代,流行于明、清代。
黄杨木雕起源于民间元宵节时盛行的“龙灯会”上木雕龙灯装饰的木雕小佛像。至清代末期发展成为以精细见长的优美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
作品受清代末期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殷实相间和诗情画意的特色。内容题材大多表现我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青田石雕有着6000年的历史和旺盛生命力。青田石是我国“四大名石”之一,作为主流印石,其素有“图书石”的美称,而作为传统工艺美术奇葩的青田石雕,则因其风格写实而尚易,精妙而大器,自成流派,素有“天下第一雕”之美誉。
关于青田石雕的渊源还有一个传说:
古时,青田山口村住着一位青年农民,靠卖柴度日。
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时不小心将柴刀砍在石头上,石头被劈落一块,捡起一看,那石头晶莹透亮,色彩斑斓,美丽极了。他将那块石头带回家,琢磨成一颗石珠,挂在女儿的脖子上。
乡亲们争相观看,后来都纷纷仿效,上山寻找那奇妙的石头,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
据史料记载,青田石雕工艺发端于六朝时期,讲究因材施艺,因色取巧,有相石、开坯、雕琢、封蜡、润色等工序,尤以镂雕技艺见长,而且圆雕、镂雕、高浅浮雕、线刻交替使用。
青田石雕题材广泛,鱼虫花鸟、山水人物皆有,均精雕细刻,神形兼备,写实尚意诸法齐备,大气之中不失精妙,工艺规范,自成一格。
唐宋时期,青田石雕有了的发展。从龙泉双塔内发现的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说明,唐代青田石雕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
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制作工艺,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并发挥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质、可雕性的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技艺的先河。
多层次镂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精致入微的刻画和复杂层次的处理是任何玉石雕刻都难以做到的。
清代,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作贡品。乾隆八旬万寿节,大臣们用青田石雕制作了一套60枚“宝典福书”印章作为寿礼。
后来,随着远洋商贸开通,青田石雕远销英、美、法;多次参加国际性赛会,并在1899年巴黎赛会、1905年比利时赛会、1915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奖。1910年,青田石雕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
青田石雕作为传统的工艺精品,其雕刻技巧、风格塑造和情趣意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程度。
东阳木雕,又称“白木雕”,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东阳木雕约始于唐而盛于明清时期。据说,唐代活鲁班华师傅为冯宿冯定兄弟营造厅堂,准备接楹上梁时,一复查,180根楠木大梁全短了1.2尺,活鲁班大惊。
这时,刚好有一个老翁上门要鱼要肉,活鲁班款待了他,老翁把两条鱼尾分移在两碗上,像两个鱼头相对,伸出一截,然后用一筷子往两嘴一套,就扬长而去。
活鲁班突然领悟,立刻命匠工做了360个鱼头,固定在柱头上。以此把梁接住,柱上按鱼头,新颖又美观,而且鱼头与余头谐音,大吉大利,后人又在鱼头上加上牛腿,这便成了最早的东阳木雕。
至宋代,东阳木雕已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961年所雕的善才童子和观音菩萨像造型古雅端庄,足以说明东阳木雕当时的水平与风格。
当明代盛行雕刻木板印书后,东阳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木雕工艺的著名产地。主要制作罗汉、佛像及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建筑装饰。
至清代乾隆年间,东阳木雕已闻名全国,当时约有400余名能工巧匠进京修缮宫殿,有的艺人被选进宫雕制宫灯及龙床、龙椅、案几等、后来又发展到在民间雕刻花床、箱柜等家具用品。
东阳木雕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形成整套的技艺和完善的风格,存有卢宅“肃雍堂”和白坦“务本堂”、马上桥“一经堂”等明清古建筑及“千工床”、“十里红妆”等家具。
在雕刻题材方面,早期的东阳木雕受宋都南迁后带来的中原文化影响,较多地采用奔虎、蚪龙、朱鸟、白鹿、蟠螭等图腾形象和神话故事人物为创作对象。
明清时期,受古典文学和戏曲文化的影响,文学典故和剧情故事大量出现在雕刻题材之中。清代晚期以后,书画艺术深深地影响了东阳木雕的创作。
东阳木雕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类,生动的神韵,精美的雕饰,精湛的技艺和广泛的表现内容而名扬海内外。
它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东方文明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蕴含着我国人民的智慧,融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文化素养,它在世界民间雕刻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堪称盛开在东阳江畔的一对民间工艺艺术姊妹花,也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园地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品种。
竹编工艺起源于原始社会。东阳竹编在殷商时代问世,宋代以元宵节灯著名。东阳竹编的元宵花灯、龙灯和走马灯之类竹编工艺灯,在宋代已闻名四方。
明清时期,竹编技艺发展迅速,竹编工艺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进一步紧密结合,上至送往京城皇亲国戚的“贡品”,下到寻常百姓的家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
当时的竹编工艺,主要生产门帘、果盒、托篮等产品,其中书箱、香篮还广泛流行于绍兴、诸暨、嵊州、新昌一带。
清朝以前选为贡品,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旁注]
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弥勒佛 即弥勒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蟠螭 生得虎形龙相,相传是龙与虎的后代,具有龙的威武和虎的勇猛,因而在古代军队的军旗、印章以及兵器上经常出现。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
贡品 多为全国各地或品质优秀、或稀缺珍罕,或享有盛誉,或寓意吉祥的极品和精华。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贡品文化,包括制度、礼仪、生产技艺、传承方式、民间传说故事等。贡品文化是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特有的文化遗产。
[阅读链接]
东阳人杜云松14岁从郭金局学木雕。杜云松能画善雕,技法全面,无论是浮雕还是深雕,无一不精。
他的木雕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样样在行,技艺如此全面的木雕艺人在东阳并不多见,故又有“木雕皇帝”之称。在清代末期东阳木雕王国里,黄紫金为“宰相”、楼水明为“状元”、刘明火为“榜眼”。
杜云松从事东阳木雕艺术61载,成为著名的东阳木雕艺术家。他还参与创办东阳木雕技校,为东阳木雕的繁荣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
晚年,他的木雕技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不用图稿而能当面持刀雕刻真人肖像,所雕刻的楼店楼玉龙父母肖像,栩栩如生,令人称赞。
他对《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文学名著爱不释手,反复精读;闲时常临摹研究名家的画谱,追求创新。后来,杜云松将清代画家吴友如的工笔画和传统的木雕工艺结合起来,推出“画工体”,成为东阳木雕革新派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