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古时曾称“临安”、“钱塘”、“武林”等,杭州历史悠久,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五代时期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江流襟带,山色藏幽,湖光翠秀;史脉悠远,文风炽盛,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宋以后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
谁知王母的手突然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其实,西湖是一个潟湖。在秦代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
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
杭州西湖,最早据东汉班固《汉书》卷第二十八《地理志》记载:
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武林山即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
东汉时,一名叫华信的地方官,在西湖以东地带筑塘抵钱塘江咸潮而得名“钱塘湖”。这是唐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称。
出现“西”湖之称,是由于早前的钱塘县城,隋以后从位处西湖之西,迁建到西湖之东。湖居城西,故名“西湖”,至迟在唐代,“西湖”这个称呼已经被频繁使用。
白居易的诗文里就经常用“西湖”一词,如其诗题有《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别》等。
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
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927年,吴越国王钱镠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作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
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同年4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000米的长堤,在堤上建6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
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
苏轼在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后,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并命名了“西湖十景”。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
元代时,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增多。最为闻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元代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代有所扩大。元世祖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为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
直至明代宣德、正统年间,地方官开始疏浚西湖。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杨公堤。
清代,因康熙、乾隆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康熙5次到杭州游览,并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
雍正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乾隆6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注目。
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至1000多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
杭州西湖,以秀丽清雅的湖光山色与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所孕育出的特有江南风韵和大量杰出的文化景观交融一体。
云山秀水是西湖的底色;山水与人文交融是西湖的格调。西湖之妙,在于湖里山中,山屏湖外,湖和山相得益彰;西湖的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无论雨雪晴阴都能成景。
[旁注]
班固 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扶风安陵人。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20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白居易(772年~846年)。河南省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而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西湖十景 源出南宋西湖山水画。十景的共同之点为景点位置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
[阅读链接]
西湖丽山秀水,风花雪月,自古即是谈情说爱的胜场,与缠绵韵事相关联的桥可举出多处。
譬如断桥,我国四大古典传奇之的《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娘娘相识在此,同舟回城;后又在这里邂逅重逢,言归于好,演绎成《断桥相会》这出许多剧种作为保留剧目的折子戏。
又如西泠桥,古称《苏小小结同心处》。相传南齐歌妓苏小小,富才华,颇自重,一次乘车出游,在白堤上遇到青年才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
再如长桥,早先桥长百步,为名副其实的湖上胜景之一。
南宋时这里发生了一桩殉情悲剧:青年女子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相爱,她的后母挑拨离间横加阻挠。陶、王坐船夜游西湖,在长桥下荷花深处双双投水以死相抗,杭城人闻之无不唏嘘,有人作歌谣哀悼,长桥从此又名“双投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