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托神魔鬼怪以言志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明代小说家。
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成就最突出者当属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书中创造的神怪世界,在中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祖上曾做过小官,到他父亲吴锐时,家道已中落,只能靠做些小本生意维持生活。少年吴承恩天资聪颖、机智善辩,据说他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还写得一手好文章。
吴承恩少时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点,就是他特别喜欢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一类的故事。他经常瞒着父母看一些《玄怪录》之类的野史小说。这些经历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科场一再失意,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因此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社会压力。他变得狂放不羁,轻世傲物,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明显的不满情绪。
1550年,吴承恩被淮安府呈为贡生,但进京选官又空手而归。他后来曾做过两年小官,最后罢官回到淮安。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写作,这是他早就有的愿望,现在终于可以实施了。
《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故事,是由玄奘的经历演绎成的。627年,唐太宗主政时的和尚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17载,经历百余国。只身一人前往天竺,即印度取回佛经657部。
玄奘向其弟子辩机口述西行见闻,并由辩机整理写成《大唐西域记》。为了宣传佛教并颂扬师父的业绩,弟子们不免夸张其词,并插入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如狮子王劫女为子、西女国生男不举,迦湿罗国“灭坏佛法”等。此后取经故事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愈传愈离奇。
在《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唐人笔记中,取经故事已带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到了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又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
猴行者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来护送三藏。他神通广大、足智多谋,一路杀白虎精、伏九馗龙、降深沙神,使取经事业得以“功德圆满”。这是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渐变为猴王的开端。
猴行者的形象源于我国古代的志怪小说及《吴越春秋》、《搜神记》、《补江总白猿传》等书中的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怪无支祁的“神变奋迅”和叛逆性格同取经传说中的猴王尤为接近。
书中的深沙神则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前身,但还没有出现猪八戒。由宋至明,取经故事也经常出现在戏曲舞台上。
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元代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末明初有《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西游记》杂剧。也就是说,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以前,取经故事已经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吴承恩就是以当时广泛流行的唐僧取经的故事作为主题,参照我国古代其他神话故事和他在现实中搜集到的“神怪”故事,运用天才的想象力,将它们创造性地组合,终于完成了我国神话巨著《西游记》。
《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
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代去西天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小白龙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猴子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昏暗,虚弱,不言而喻。
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而《西游记》一路上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骑,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均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西游记》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他有着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点。大英雄的不凡气度,对师父弟有情有义,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是为人性,毛脸雷公嘴,山大王则是猴性,而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则是神性。
孙悟空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从而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绝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
大闹天宫的桀骜不驯,与西天取经相比似乎改变许多,其实悟空的个性仍然没有变,比如在骗取妖怪的二件宝物,让玉帝派人装天,威胁道:“若不从,即上灵霄宝殿动起刀兵。”
在得知妖怪是观世音菩萨所派,咒她“活该一世无夫”,对如来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称呼”。孙悟空,这么一个不“听话”,不为强势屈服的硬汉子,跃然纸上。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我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西游记》是从高丽末期开始传入韩国的。
如今,韩国的《西游记》研究虽不能算活跃,但也始终没有间断过,不但有关于《西游记》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韩国人对《西游记》的翻译出版也怀有极大的兴趣。在日本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
《西游记》不仅传入亚洲国家,在欧美产生广泛的影响。欧美一些重要的百科全书,如《英国大百科全书》在评介《西游记》时写道:
十六世纪中国作家吴承恩的作品《西游记》,即众所周知的被译为《猴》的这部书,是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
《美国大百科全书》写道:
在十六世纪中国出现的描写僧人取经故事的《西游记》,被译为《猴》,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吴承恩写的《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出世》,被选进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十一课中。《三打白骨精》被选为苏教版六年级第八课。还有,《花果山拥立美猴王》入选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学期课中。《孙悟空棒打白骨精》也入选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学期课中。《火焰山宝扇灭火焰》选入沪教版语文下学期课中。
[旁注]
野史 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正史的史料更可靠,更权威也更可信,但由于封建的正统观念及其他种种原因,也删去了一些本该记入正史的事情。这些事情,便成了野史。
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和副贡。
笔记 我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有随笔、笔谈、杂识等异名。笔记形式随便,又无确定格式,诸如见闻杂录、考订辨证之类。笔记依其所载内容,大体可分作:鬼神仙怪、历史琐闻和考据辨证等类别。
志怪小说 是我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南戏 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其音乐南曲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神魔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该类小说在明清时期较为兴盛。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
唐太宗(599年~649年),陇西成纪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书法家和诗人。开创了我国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辩机 大概15岁出家,师从大总持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道岳,后因高阳公主相赠之金宝神枕失窃,御史庭审之时发案上奏,传高阳公主与其于封地私通,唐太宗怒而刑以腰斩。
[阅读链接]
新野的猴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里做过县令的吴承恩也对这猴戏无比钟爱,而且入耳入脑,了如指掌。
《西游记》中大量地运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称“饺子”为“扁食”,称动物“不安静”为“骨冗”等,此类方言在《西游记》中比比皆是,足见吴承恩对新野的民间习俗了解之深。
也许,因为有了他对新野猴戏细致入微的观察,有了新野猴戏中活灵活现的猴子情态,才有了神话力作《西游记》中招人喜爱的猴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