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开启小说创作先河

施耐庵(1296年~1371年),原名施彦端,又名肇端,一说名耳,字彦端,号子安,别号耐庵。原籍泰州海陵县或苏州吴县阊门,出生于江苏兴化。元末明初文学家。

他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极深远的影响。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他曾在钱塘为官3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后来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为避祸,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山东等地。后隐居淮安,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深感时政衰败,于是作《水浒传》寄托心意。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的整个过程中,罗贯中给予施耐庵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事实上,实际参与创作者跨越了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包括了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文学作品。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就病逝了。

《水浒传》以宋江领导的农民如鲁智深、官员如卢俊义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一系列故事,生动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书中共出现数百之多的人物,是世界文学史上人物最多的小说。

这里以120回本《水浒全传》为据,全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二是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三是宋江带领梁山进行的几场战役,招降一些好汉上梁山;四是原首领晁盖去世后,宋江确立梁山首领地位以及大聚义的故事;五是大聚义后与官军的战斗以及受招安;六是征服企图进犯的辽国;七是打败割据势力田虎、王庆;八是在江南与割据的方腊作战并死伤三分之二以上。全书在悲剧且引人深思的氛围中结束。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最大特点是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比如,林冲、鲁达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份、经历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的。

林冲禁军教头的地位,优厚的待遇,美满的家庭,使他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安于现实,怯于反抗的性格,对统治阶级的逼害一再隐忍。同时,这种经历又使他结交了四方好汉,形成了豪爽、耿直、不甘久居人下的品德。因此林冲的隐忍不同于逆来顺受。

在他“忍”的性格中,蕴藏着“不能忍”的因素,聚集着复仇的怒火。最后,他被逼上梁山,正是这种怒火的总爆发,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林冲相比,鲁达并未遇到那样的不幸,但他在和统治阶级长期周旋中,看透了他们荒淫腐朽的本质,加之他一无牵挂的身世,形成了他酷爱自由,好打不平的性格。这种性格和当时黑暗的现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鲁达是向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挑战而主动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

如“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

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激活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的复杂活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虽无静止的心理描写,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样以劫法场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扯住卢俊义便走。在他被捕后大骂梁中书时,道出了梁山大军即将临城的形势,这才使梁中书不敢杀害他们。透过石秀果断的行动,机智的语言,又看到了他细微的内心活动。

小说中类似这样的精彩的描写是很多的,像当林冲抓住高衙内提拳要打而又未敢下落时的微妙心理,像宋江吟反诗时流露那种壮志未酬,满腔郁闷的心情,都是通过行动、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

对于《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历来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表现的是忠义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贽。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认为《水浒传》教坏了百姓,强盗学宋江;并且认为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对于世风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当时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将《水浒传》在全国各地收缴。

在我国文学史上,《水浒传》具有崇高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刊行后不久,嘉靖间的一批著名文人如唐顺之等就盛赞它写得“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

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和《三国志演义》一起,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

它比之《三国演义》,更贴近生活,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地使用了白话,多方面地推进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水浒传》盛行以后,各种文学艺术样式都把它作为题材的渊薮。

《水浒传》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大英百科全书》说:

元末明初的小说《水浒》,因以通俗的口语形式出现于历史杰作的行列而获得普遍的喝彩,它被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

《水浒传》已有英、法、德、日、俄、拉丁、意大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朝鲜、越南、泰国等10多种文字的数十种译本。

著名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于1933翻译出版的名为《四海之内兄弟》的70回本已十分流行。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此书的序言中曾经这样说:

《水浒传》这部著作始终是伟大的,并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尽管它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

《水浒传》确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旁注]

发配 即流配,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先在死刑减等的罪犯或其他重犯脸上刺字,再押解到边远的地方去服劳役。有终生和永久两种。终身,规定罪犯要服役到死;永久,还要罪及子孙后代。

招安 也作“招抚”。劝说使归附;用笼络手段使投降归顺。狭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对不合法的地方或地下民间组织的一种安置行为。通常不外乎给予听任政府的条件,让组织有机会重新成为合法组织。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的引申含义。

禁军教头 禁军是宋代宫廷的正规军,教头指的是操练士兵武艺的军官。禁军教头指的就是宋代军队中教练武艺的人员,有“教头”、“都教头”之别,单称“教头”者为一般教练,地位很低。

衙内 唐代称担任警卫的官员,五代和宋初这种职务多由大臣子弟担任,宋元时便称官家子弟为“衙内”,犹如称“王孙”、“公子”一样。

渊薮 渊即深水,指鱼住的地方;薮即水边的草地,指兽住的地方。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引申为事物的源泉。比如,记忆是一个人所经历事物的意义的渊薮,是一个人培养真善美优良品质的源泉。

刘伯温(1311年~1375年),即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元末明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谥“文成”。

左懋第(1601年~1645年),字仲及,号萝石。明代山东莱阳县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他宁死不肯投降清王朝,被人民誉为“明末文天祥”。

唐顺之(1507年~1560年)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武进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文武全才,提倡唐宋散文,与王慎中、归有光合称嘉靖三大家,是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人物。

[阅读链接]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时,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就赶上前去阻止。恶霸花钱雇了打手,将施耐庵的居所围住。

施耐庵坦然自若地出了门。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根铁棒挟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来。

施耐庵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棒锋,双手抓住铁棒,同时飞起右脚,踢在大汉小腹上,那家伙便滚出一丈多远。施耐庵舞起夺来的铁棒一阵横扫,吓得那帮家伙四处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