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裒英集萃编文选
萧统(501年~531年),字德施,小字维摩。生于南北朝时南兰陵,即今江苏常州。南朝梁代文学家。曾被立为太子,但未及即位即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
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文选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
萧统生来聪颖,2岁时被立为皇太子,3岁时受学《孝经》、《论语》,5岁时通读《五经》,全都能理解和通读。515年农历正月初一,梁武帝在太极殿前早早地就给14岁的萧统加戴太子冕。
太子仪容俊美,举止优雅,读书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每次游玩聚宴饯行,都赋诗达十几韵,有时还作连韵,都是略加思索挥笔便成,不做任何改动。
萧统自从举行加冠礼之后,梁武帝便让他省览朝政。萧统明于各种事务,每当所奏事情有谬误和巧诈,都能自立即辨析出来。
他性格宽和容人,有一次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萧统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16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
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萧统喜欢才学之士,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章著述问题,商讨古今事理,继而便写文章著述,已经习以为常。当时东宫藏书几乎达到30000卷之多,名人才子聚集在这里,呈现一派文学盛况,晋、宋以来未曾有过。
萧统觉得做皇帝虽然尊荣至极,但是一旦逝世,同样一无所有,只有写出好的文章才是千古之事。他喜游山水,崇尚“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于是,决定离开建康,到京口南郊招隐山读书撰文。
招隐山群山环抱,树木茂密,环境极为幽静。山中修竹清泉、山花烂漫,莺歌燕语,风景十分秀丽。萧统在招隐寺后半山建造了两幢楼房,一幢叫读书台,一幢叫增华阁,两幢楼房之间有天桥相连。楼房修好后,萧统将30000册图书从建康运到京口招隐山。随后,引纳才学之士,在这里一同研究文章。
南朝的统治阶级上层,大多爱好文学,并以此作为门第和身份的一种标志,因而奖励提倡,颇多建树。根据封建社会的一般情况,达官贵人主编的书籍多出于门下文人之手或至少有门下文人的参与。
萧统以太子之尊,引纳文士,当时负有重名的刘孝绰、王筠及《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都曾做过东宫的属官或为萧统所欣赏,这些文士中极可能有人参加过《文选》的编定。
萧统在招隐山邀游书海,辛勤工作,终于编成了30卷的《文选》稿本。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
《文选》共收录上起子夏、屈原,下至当时的作家共130人的作品513篇。按文体分为赋、诗、骚、诏、对问、设论、墓志、祭文等38类。
各类中以诗、赋两类所收作品为最多,约占全书篇幅的一半,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
《文选》选录的范围,据萧统在《文选序》中说明,凡属经书、诸子、历史传记等一律不选,但是历史传记中的赞、论、序、述却可以选录。但《文选》所选的作品,其实并没有过分忽视内容。
除了选录当时不被人重视的陶渊明的8首诗以外,还选录了《古诗十九首》和鲍照的作品18篇。同时,摒弃了那些故作高深的玄言诗和放荡、空虚的艳体诗和咏物诗。这是这部书的优点。
《文选》的选文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
至于入选的作品是否值得选录,应该选录的又是否有所遗漏,后代的学者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意见,见仁见智,众说不一。
总的来说,这部诗文总集仅仅用30卷的篇幅,就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除了几部儒家经典以外,以一部书为学者们所研究而能成为一门学问的,只有两种:一种是“红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红楼梦》;一种是“选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文选》。
由于《文选》本身的优点,它比起同类型其他诗文总集的影响更深远。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和六朝文学又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士人学习诗赋的范本。宋初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此外,隋、唐以来,文人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文选》作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今天还可以见到的专著即有90种左右,其他散见的有关考据、训诂、评论更难数计。研究《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间,以致从唐初开始就有了“选学”这一名称。时至今日,这门学问依然长盛不衰。
[旁注]
加冠礼 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后因以“加冠”指满20岁。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建康 南京的古称。三国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先后在此建都,六朝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招隐山 位于江苏省镇江南郊的招隐山,原叫兽窟山,因南朝名士戴颙隐居于此,故又称其为招隐山,招隐山中有昭明太子读书处。是古城镇江隐士文化的一个缩影,展示了古城镇江特有的隐士文化点点风采。
招隐寺 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南郊招隐山腰,最初由南北朝著名艺术家戴颐的私宅改建而成,原在山上,五代时移至现址。历代文士名流留下了珍贵的古迹和名篇,其中有梁代昭明太子博邀在此编纂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昭明文选》。
刘孝绰 字孝绰,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能文善草隶,号“神童”。14岁,代父起草诏诰。初为著作佐郎,后官秘书丞。它迁廷尉卿,被到洽所劾,免职。后复为秘书监。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王筠 字元礼,一字德柔。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南朝梁文学家。王筠的文学创作活动与萧梁立国相始终,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他在唱和诗创作中确立了同韵自和方式;在闺情题材方面,具有风格柔婉细腻、长于经营末句的特点。
红学 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
梁武帝(464年~549年),名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在位达48年,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而死。谥“武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陶渊明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曾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其诗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鲍照(约415年~466年),祖籍东海,久居建康。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阅读链接]
萧统在顾山编纂《文选》时,有一天,他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萧统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又到草庵就释家经义深淡而不舍,以后多次去草庵谈情说爱,但由于两人身份不同,终难成眷属,尼姑相思成疾而终。
萧统闻讯,痛哭不已,含泪种下红豆树,并将草庵题名红豆庵,满怀相思悲苦离去。顾山红豆树历经千年,一直长到现在,已经如虬龙老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