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辞采华茂赋洛神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因封陈王,故世称陈思王。生于沛国谯,即今安徽省亳州市。曹操之子,曹丕之弟。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有《白马篇》、《飞龙篇》、《洛神赋》,其中《洛神赋》为最。
曹植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
曹操病逝后,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即魏文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曹丕病逝后,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两帝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于232年在封地陈郡逝世。
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去世后,魏明帝曹叡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206篇。明代所刻的《陈思王集》,大概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
清代的《曹集铨评》和《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散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此外,还有近代的《曹子建诗注》和《曹植诗笺》,以及现在的《曹植集校注》。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便是由此得来。王士祯曾经论汉魏以来2000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说只有曹植、李白、苏轼三人。
曹植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方面的代表就是《洛神赋》。
《洛神赋》原名《感鄄赋》、《感甄赋》,“甄”通“鄄”,是曹植的浪漫主义名篇。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此赋以幻觉形式,叙写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或以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发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闷。全赋多方着墨,极力描绘洛神之美,生动传神。格调凄艳哀伤,辞采华茂。
《洛神赋》具有突出的艺术特点:
一是想象丰富。曹植想象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
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惆怅丝丝。
二是辞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通篇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练、生动、优美。取材及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三是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
比如,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
再如,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
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
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
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到了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计。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旁注]
建安文学 建安年间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即曹操、曹植和曹丕,故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建安文学时期的作品慷慨激昂,豪爽磊落,清新自然,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曹丕 字子桓,沛国谯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去世后庙号高祖、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曹叡 字元仲,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史称魏明帝。曹操之孙。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在位前期颇有建树,后期,大兴土木,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朝政动荡。
谢灵运 名公义,字灵运,谢瑍幼子。浙江绍兴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唐朝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洛神 名宓妃。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曹植在《洛神赋》中说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真是形象鲜明,色彩艳丽。
汪道昆 字伯玉,号南溟又号太函。歙县西溪南松明山人。明代文学家。有《太函集》120卷,收散文106卷,诗歌1520首,堪称多产作家。戏曲创作方面有《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唐明皇七夕长生殿》。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我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其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生于会稽。书法家、诗人。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他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阅读链接]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
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用豆与萁暗指曹丕与自己是亲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知,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