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黄帝用干戈进行训练

在轩辕黄帝时代,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随着社会生产的逐步发展,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外,逐渐出现了剩余的劳动产品,这样以掠夺奴隶和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

汉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轩辕,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他号称“轩辕”。当时,神农氏力量衰落,不能再担当部落联盟首领平息战乱,于是,轩辕取而代之。

干,是指作战时防御的盾牌,初民时以杆抵挡矢石,木杆就是干。后来在木杆上编缠藤条或树皮,以扩大掩护面。后来,多用皮制,形制较大,上面钉有圆形的青铜部件,成为防护刀、剑、枪、矢等利器的较好掩体。

戈,是一种用于进攻的武器,是由镰刀演化而来的,戈刃朝内,多用于钩割,在当时是颇有威力的长兵器。干戈合用,泛指一切兵器,是古代战争的象征,后世常用的“大动干戈”一词中“干戈”的意思即如此。

在这种战争中,人们的格斗对象是同自己—样有智慧的人,因此格斗技术比打猎要复杂得多。这种原始的战争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当时,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黄帝轩辕氏部落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蚩尤九黎部落之间多年以来发生3次激烈的冲突,其中就有著名的“琢鹿之战”。蚩尤的兵力较多,而且有比较先进的金属武器,传说蚩尤用青铜制作的5种兵器戈、矛等,战斗力很强。

黄帝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退到河北琢鹿一带,利用天时地利打败了蚩尤。黄帝除教民习用干戈之外,还运用了武术最原始的文化阴阳、五行。

阴阳,是我国古代以朴素的唯物观点来概括一切事物的统一与对立的学说。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消亡等客观规律,可以以阴阳归之,人体的生理、病理可以以阴阳归之,武术的技击方法也可以以阴阳归之。

据说来源于《黄帝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黄帝所创阴阳学说认为:天体宇宙,一切事物都可以分成阴阳两类。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而运用于武术中,动则为阳,静则生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上步为阳,退步为阴;刚劲为阳,柔劲为阴;手足伸出为阳,关节屈曲为阴;掌心向上为阳,掌心向下为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各自以对方作为自身存在的依据,而且在矛盾运动中,阴阳又永远处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运动过程中。

[旁注]

神农氏 是我国“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出现的最后一位神祇,古代神话人物。传说神农氏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农业社会结构完成。

《黄帝内经》 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阅读链接]

由传说和记载可以得知,黄帝习用干戈的目的,是训练他的部落成员,培养他们的军事技能,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当时的战斗是非常激烈的,既有弓箭、戈矛、刀斧的劈、砍、刺,又有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搏斗,掌握一定的攻防技能并自觉运用兵器,有力地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