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儒家之道论述武术

儒家创始人孔子出生在鲁国一个武术世家。其父叔梁纥为鲁国有名的武士,《左传》记载鲁国举兵围逼阳,逼阳人升起悬门,欲待鲁国武士入门后突然放下,困他们于城中。叔梁纥双臂举起了上千斤重悬门,救出了被困武士,十分勇武。

《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又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身材高大的他也可称为武林中人,对此《墨子》、《列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史书均有记载。《列子》记载:“孔子劲能招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淮南子》记载:“孔子智过长弘,勇服于孟贲,足蹑郊免,力招城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瞿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这些史料均表明,孔子是一位勇力非凡武艺出众的武士。武术根于“礼仪之邦”的中华大地,深深地烙上伦理道德色彩,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练武与修德、武术行为的规范准则等,无不渗透着儒学精要。

孔子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深知文武兼备的重要性。他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以此为出发点,他提出了“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主张,其“乐”即武舞,“射”、“御”也是当时风行的技击方法。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需具备的条件“知”、“仁”、“勇”、“艺”中就有“武”的因素,他的弟子中冉求、子路都是骁勇善战的勇士。

当然,孔子首先还是一位思想家,他的“仁爱”观念作为人际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对必然内含暴力与残酷的武术,起重要的调适作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即“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思想的“仁爱”观,在崇尚“立德”的我国文化大系统中始终如穿珠的红线,也自然演化成了判断武术行为的道德和价值取向的武术伦理。

武术的“仁义”思想,首先表现为对社会秩序、传统礼教的恪守。孔子倡导的“仁学”,其实质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调适,其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

在武术技击技巧和方法的运用上,“仁学”精神有充分体现。练武的目的是保家卫国、除暴安良,而非恃强好狠、为非作歹。对敌人,战必胜之,讲打击之稳、准、狠,即便如此,武术家也以制服对方为主,尽可能避免杀人取命,讲究先礼后兵。对那些具有特强杀伤力的功夫,用之审慎。

后世《少林七十二艺练法》记载:“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武术界流传所谓“八打八不打”之说。

“八打”指眉头双眼、唇上人中、背后骨缝、鹤膝虎头、破骨千斤、穿胆身门、肉肋肺腑、撩阴离骨等部位,可承受一定重力,因而可选择为攻击目标;“八不打”指人体中易致人死命的部分,一般禁止攻击,它们是:太阳、对心锁上,中心两闭、两肋太极、两肾对心、两耳扇风、海底撩阴、尾闾丰府等。

中华武术的仁义精神还体现在武术技击的目的论上。少林武术有点穴大法,少林秘典《罗汉行功短打》讲,创造点穴法是“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是为了使人“心神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有志者细心学之,方不负主人一片婆心也”。《峨嵋十二法》也反复强调“不争”、“持戒”、“化解”,不致最后关头不能擅用武力。

中华武术各门各派都有不同的“戒约”,体现其不同宗旨,其中对行为准则收受徒弟规定颇多,也最严,很重视对德行的培养。

如少林门中规定:

盖闻自少林起教以来……武事熟而习之,用之于国,则治乱持危,用之于乡,则除贼捕盗……尚有无知门徒矜强持勇,欺良凌弱,此断非吾道中所可许也。但凡我们,务期循规蹈矩,爱众亲人,庶几此道之一进境焉……以上教条,学生要常记心,免犯责罚。另外有十不许之规条……以上十不许,日后有犯之者,定遭杀身之报,慎之,慎之。

武林中收受门徒是一件传承武艺的大事情,很慎重,对德行的考察很严格。少林派规定:“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以技相传”;后世内家拳法明确规定:剑者、好斗者、轻露者、酗酒者、骨柔质纯者不传。

再如武当派收徒有五戒之说:骨柔质纯者不传:技击格杀之良方,收徒之先不可不先视其体魄如何。体可换而骨不可换,胆可练而质不可练;心险者不传:防人之心不可无,收其为徒,如果不事先探查其心理,一旦功夫养成无异于养虎伤身;好斗者不传:拳术者,个人习可以强身,众人习可以保国,若逞匹夫之勇,则用之不当;酗酒者不传:酒能乱性,性乱则神迷,神昏则色浮,结果是非不分、凶狂无礼、祸生顷刻;轻露者不传:深沉者其毅力魄力必大,轻露者其志气胆识必小,若仅得皮毛,目空一切,逢人炫耀,非可造之材。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在武术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旁注]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林七十二艺 据《少林拳谱》记载,少林寺原有三十六硬功、三十六柔功,又称“三十六外功”、“三十六内功”,均在少林门中秘传,但无详细文学记载。后世所说的“少林七十二艺”通常被认为是少林功夫的总称。

点穴 根据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在人体相关穴位上可产生一定的反映的原理,在技击中用拳、指、肘、膝等骨梢之强固点来击打人体上的某些薄弱部位和敏感部位即主要穴道,使其产生麻木、酸软或疼痛难忍,失去反抗能力,造成人体伤亡,从而制服对方的一种武术技击术。

[阅读链接]

传统儒学,基本是我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一些武术门派统统将自己的宗旨靠拢于儒家思想。

武术是战斗的力量、杀伐的手段,必须纳入一定的伦理规则中,这是中国武术伦理色彩浓厚的根本原因。儒家思想对武术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