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郎仿自然创立螳螂拳

明末清初时,山东有个叫王文成的人,人称“王郎”,他去少林寺学艺,一练就是10年,精熟地掌握了少林拳路。为了探索各家拳法的奥妙,他走遍了北方四五个省。

有一次,王郎与人比试,斗败后在一棵大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忽听得树上有蝉鸣,举目观看,见一蝉与一螳螂正在打斗,蝉虽六足不能胜螳螂两臂,蝉败于树下,螳螂迅速趋近而捕之。

王郎捉住螳螂,并将其带回少林寺,用草秸来挑逗它,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王郎终日试之,而研究螳螂手法,观察其运用前两臂劈、砍、刁、闪的搏斗技巧,创出了勾、搂、采、挂、崩、劈、刁、截等技法,朝夕演练,将螳螂展现的功法悟彻,运用于拳理。

有一天,王郎又在寺外一棵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偷取其衣而逃,他追逐猿猴却数次都无法接近它,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

王郎思之良久,模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数年后,王郎在少林寺中与一名武僧较技,他以螳螂手法封其双手攻其双目,寺僧败退而下。这一下惊动了方丈,方丈请王郎在全寺武僧中传授螳螂拳法。

王朗在寺中三载后,入茅山隐居不出。寺中对此拳法轻不外传,后有福聚禅师汇集十八家拳法创编出螳螂拳前后十六趟。福聚禅师又将螳螂拳法传给云游道友升霄道人,升霄道人得此拳法后传入民间。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在精神方面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的气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运用两个前臂进行勾、搂、卦、劈等动作是所表现出的快速灵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等。

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分别为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螳螂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等;器械有螳螂刀、枪、剑、棍等。

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5种。手法概括有12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爆发力及寸劲最多。

梅花螳螂拳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扣心脚等。

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

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顶端部位,在技击手法上皆称为“肘”,这样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弥肘皆是。

谱上说:“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其十二捶是:“头脚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心”,扣者如纽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说。真可谓全身是打,无处不打。

故梅花螳螂拳为长短具备、刚柔相济之拳术,技击性很强,属于短打类型的拳术。行功歌诀:

子午卯酉昼夜还,烧酒房事不可贪,

轻击重打有先后,日将月就勿间断,

昔日依此成罗汉,我辈学来做奇男,

千锤百炼犹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

七星螳螂拳据说为姜化龙所传,与梅花螳螂内容和技击特点大同小异,其练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强调七星式,实为7个部位,即头、肩、肘、拳、膝、胯、脚作为种技击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棍、拐子、流星、三节棍、大梢子、大刀、双钩等。

七星螳螂拳劲法偏刚,也有柔劲,是刚柔相济的劲法。有长手有短手,其长可放长击远,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为轴,以胯为核心。

七星螳螂拳法之主要特点:朴实、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连招带打。真所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连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击上总的要求。欲达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东招远县穿林家林世春所传的螳螂拳,因林世春以农为业,传人不多,林之师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有蹼相连,人称为“鸭子巴掌”。

六合螳螂拳与其他各种螳螂拳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爆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为“软螳螂”。

六合螳螂拳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于长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宽腹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似机轮。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并重。

步型步法有弓步、马步、提前拖后步、前摆步、后摆步、三角步、滑步、闪骗步、坐步、流水步等。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体式,左右闪骗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灵活多变。其中的提前拖后步是前脚一收,足跟提起,大步前进,后脚拖进,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后摆步随身转动,向外门逼近。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5种。握拳时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锥子捶”。手法上有16个字,即勾搂刀采、崩砸挂劈、沾粘贴靠、闪辗腾挪,并多缠绕旋转及风扫劲的手法。所以说有“鲤鱼扫尾,棍牛鞭之”的劲力。

腿法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等。而“玉环步”、“鸳鸯脚”相传得自于北宋时期武松的真传,在技击使用手法时突出表现快近严密,手手连环,连击不止,是技击性很强的一种短打型拳术。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猫捕鼠,眼若鹰捉鸡”的说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称为“马猴”螳螂,因其动作似马猴,两臂松柔而长,松肩探膀,放长击远,故有“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说。演练起来绵绵不断、一气呵成,非常连贯紧凑,也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截手圈、仙手锛、铁刺、叶底藏花、照面灯、双封、镜里藏花、短捶等。

六合螳螂拳的劲法,以暗刚暗劲为主,但不是完全没有爆发力。分析起来其劲法是比较全面的,包括有20余种劲法,分为两大类,即主劲与辅劲。主劲有明刚劲、暗刚劲、明柔劲、风扫劲、缠封劲、锯挫劲6种。辅助劲有长劲、短劲、粘黏为劲等19种之多。

道光年间,平度县崔家集李家庄李之剪得遇异人传授其螳螂拳术,武艺学成后设镖局于济南,盛名远播,有“闪电手”和“快手李”之美誉,以后又在闽侯府台任护卫,毕生英名不减。

李之剪清代光绪年间告老还乡后,由南至北访友归籍。因晚年无嗣,李之剪遍觅贤者以继承其技,至福山闻听王云生善拳法,登门访之,了解王云生的门户后,叫王云生演习观之不赞一语。

王云生不服与之较技难于招架数败,于是拜李之剪为师,数年尽得其技。李之剪云游访友北去,传闻至奉天,以后又进关天津卫等地访友,不识其踪。

[旁注]

茅山 著名的道教圣地。茅山道教源远流长,相传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时代人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先秦时,有燕国人郭四朝修炼于玉晨观、李明真人修炼于古炼丹院;东晋时期,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并著书立说。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

十八罗汉 指佛教传说中18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两尊者而来。“十八”是一个吉数,我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

寸劲 指距离攻击目标很近,或者动作即将完成的瞬间,才突然加速收缩肌肉发出的短促,刚脆的爆发力量。寸,即比喻发劲距离之短促。这个时机应在拳头放松出击至粘贴对方衣服时,才突然加速爆发最大劲力,俗称“沾衣发力”。

拐子 一种兵器,形状略像“工”字,两头横短,中间直长。拐头和拐尾皆可用来捅,拐尾朝手肘的方向可用于向后捣或向外侧捣;转过来拐尾向前,用来劈、扫。拐身比较便于格挡,攻防兼备。使用时通常双手各持一把,一边格挡的同时另一边可用于攻击。

玉环步 螳螂拳中能致人跌翻的著名招式,此招动作采用的是小登山式的步型,俗称“螳螂步”,其独特灵便的技击方式和奇妙绝佳的技击效果,令其在螳螂拳的流传过程中一直颇负盛名。所谓“一经粘上,则神手难逃”,这是对螳螂拳高手施用玉环步而达到妙境的评价。

[阅读链接]

螳螂拳诞生的过程几乎是一切象形仿生拳种的创立过程。以后颇有影响的猴拳、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马拳、龟拳、鸡拳、狗拳、鹰拳、熊拳等,都是模拟动物的各种姿态,结合攻防需要创立的这些拳种成为我国武术的精要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