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剑术的非凡造诣

701年,正是盛唐时期,诗仙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5岁迁居绵州隆昌青莲乡。李白自幼跟随父亲李客学剑,15岁拜左邻击剑老人学练剑术,20岁常骑马佩剑出入于通都大邑,练得一手好剑术。

李白一生爱好舞剑,并精通剑术,生平总是“剑不离身,身不离剑”。《宣和书谱》中曾说他“卯岁知通书,及长好击剑,落落不羁束”。

李白15岁时,在他的《结客少年场行》诗中写道: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珠袍曳锦带,匕首掐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英雄风。

李白常常是“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如果遇到酒酣或有感慨时,李白则更是浪漫,“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而一旦吃醉了酒,李白便是“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什么也不管了。

李白出蜀后,他南游洞庭,车览吴越,寓居安陆,在漫游各地期间,他随身佩剑,勤学苦练,在他很多诗中,都提到过他的宝剑。如“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等。

736年,李白又从湖北安陆移居东鲁汶阳。据《五月东鲁行答上翁》中说,李白35岁时“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李白移居东鲁汶阳后,听说白云庵有位白云师太剑术很高,名冠东鲁无敌手,很想与她比试比试,论个高低。可是,他几次登门寻访,均未见到白云师太的踪影。心中不免有些淡性。

这天,“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佩剑携酒,又去登游龙门山,从赤龙潭、灵光寺、到秀灵台、未来香,只见山清水秀,云蒙雾罩,如同仙境。

李白刚登上龙门山顶,只觉得眼前一亮,山顶上正有一位尼姑,手舞宝剑,疾如闪电,击刺挑格,动作敏捷。李白喜出望外,高兴万分,不由喊道:“白云师太吗?你让我好找!”

白云师太见有人找,赶紧收剑站定,稽首问道:“请问施主,找我何事?”

李白施礼抚剑:“我乃青莲居士,特来讨教。”

白云师太有意推辞:“佛道两家,师不同门,互不相扰,请道长自重。”说罢转身欲走。

李白上前拦住:“李白云游八方,均为以剑会友,请师太莫要推辞。”

白云师太仍然冷若冰霜:“道长与我素不相识,更无怨仇,何必争斗?”

李白执意比剑:“久闻师太大名,难得一见,常言道不打不成交,请师太出招。”说罢先自抽出宝剑,摆出架势。

白云师太万般无奈,只得抽剑应战,但并不急于出招。

李白素来好胜,率先出手,击刺挑格豪气纵横,削劈点撩、剑法刚硬。白云师太则剑法典雅飘忽,变化多端、虚中藏实,柔中带刚。两人交战3个时辰,未见输赢。

后来,李白求胜心切,出剑险重,白云师太心气太平,只守不攻。李白越战越猛,白云师太身软手轻,好像是体力不支,猛然打了个趔趄,露出了破绽,李白瞅准时机,快速出手,直朝白云师太刺去。

岂不知这是白云师太一计败中取胜。只见白云师太不慌不忙,接住来剑,按、拧、拨、带,使了个四两拨千斤的技法,李白猛然扑空,失去重心,脚下无根,再想收剑,已经晚矣,噔噔噔噔,向前冲出五六步,“咯吱”一声,将宝剑插进了石缝,再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了。

这时,白云师太走来,手握剑柄,一推、一送,轻轻一抽,“噌!”的一声,就把宝剑取出。这回,李白可真佩服得五体投地,豪风傲气飞得一干二净,当即拜白云师太为师,攻练剑术。

经过半年苦练,李白的剑术大有长进。也悟到了以柔克刚、水滴石穿的道理,不由对白云师太更加敬佩,以致萌生了爱慕之心。

李白本就风流才子,曾几次劝说白云师太还俗,还流露了自己纳妾之意,都被白云师太严词回绝。可李白仍不死心,苦苦追求。

白云师太虽说对李白也有爱慕之心,但更敬重他的才华。一怕误了李白的前程;二怕坏了自己的名声;三怕毁了李妻许氏的幸福,落万人耻笑,难以做人。

白云师太生怕李白继续纠缠,夜长梦多,便对李白明言:“本人既已出家,断不能沾染尘事,道长已有妻室儿女,怎能想三想四,咱们师徒一场,到此为止。请你下山吧!”

李白见白云师太生气,慌忙赔罪:“请师傅原谅,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今我剑法尚未学成,请师傅不要赶我下山,从今往后,我专心学剑,摈除杂念。”

白云师太决心了断,干脆利落,顺水推舟说:“你若学剑,可拜我师兄裴旻为师。他的剑术更加精湛,可迎刃断百箭,令奚人均胆寒;他善于拉弓射箭,一天射虎三十一。师兄的剑术武功,高我百倍。”

经白云师太推荐,李白对裴旻敬佩十分,便给他写信说:“奴白,愿出将军门下。”

裴旻当时也隐居在东鲁汶阳,见李白如此好学,诚心诚意,又有师妹白云的推荐,同意收李白为徒。

李白在东鲁汶阳学剑3年,以“铁杵磨针”的精神,日夜苦练,长期不懈,剑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曾多次受到裴旻的称赞。

李白学剑来山东,为的是除暴安良,助人于困,曾得到各地豪侠的敬重。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打抱不平,为民除害,曾手刃数名恶人。

李白在与侠客交往中,得江南友人赠龙泉剑。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诗中,“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曾提到此剑。

唐代文人崔宗之称赞李白:“担囊无俗物,访古千里外。袖有匕首剑,怀中藏陵书。”

李白通文好武,一生致力诗作,但却身不离剑,而且刻意求精,力图强体健魄,陶冶情操,锤炼意志,献身许国,这种精神和毅力,一直为世人所敬佩传颂。

李白的梦想是做一个伟大的侠客,曾经以自己的梦想写了《侠客行》、《白马行》等诗篇,“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李白除了酷爱剑外,对酒更是情有独钟,有“斗酒诗百篇”之誉。唐人爱剑、好诗、任侠,文武不殊途,这是普遍的社会风尚,但在李白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

李白后裔曾传有《李氏剑法》,上书:此剑法乃家父所创,剑诀心法十八言、三十六剑式,诸式精深奥变,吾熟习剑式,难悟其式变化之精奥,故录备苦练,恐负严父之望,伯禽习录。

伯禽就是李白的儿子,小名明月奴。

《李氏剑法》的“心法”中说:

老君拂袖天门开,拨云斩妖魔星摘,

虎扑鹰搏身剑快,足踏魁罡杀敌败。

剑势神勇罡气在,身若游龙刚柔快,

眼明意到身剑致,剑法有式杀无式。

剑遂意行巧准快,身剑合意精妙在,

虎势仗剑惊陌怪,怒吼长啸取敌帅。

天王举剑除孽害,剑气如尘荡尘埃,

非是好杀生灵害,为保太平万民快。

回剑拂袖定收式,凝神舒气静泰然。

“剑式”从“老君拂袖”、“拨云望月”,直至“挥剑画虹”、“老君掸尘”,共三十六式。

[旁注]

延陵剑 春秋时期吴季札封于延陵,平生最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

稽首 出家人所行的常礼,一般在见面时用。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膝。端身正立,两目垂帘,平心静气。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环绕,同时躬身。

四两拨千斤 武术技法术语,出于太极拳《打手歌》:“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谓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是我国武术的重要技术特色,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民族,常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即为一例。

裴旻 唐文宗年间,曾下诏正式将“李白的诗歌、张旭的书法和裴旻的剑术”称为“三绝”,世人称他们三人分别为“诗仙”、“草圣”、“剑圣”。从李白的诗、张旭的字这两绝推想,裴旻的剑术自然也是妙绝通神。

崔宗之 袭封齐国公。与李白诗酒唱和,常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崔宗之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李白、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其中崔宗之称为“四仙”。

[阅读链接]

能诗能剑也能酒,李白风采照千秋。剑代表诗人的精神和理想,寄托着诗人的抱负。“长剑一杯酒,男儿放寸心”。李白正是这样来理解剑的。因此,他要像鲁仲连、诸葛亮、谢安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勋的愿望,常常是通过剑来反映的,“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同样,当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坎坷或波折时,也常以剑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例如,当李白的心情异常沉痛和苦闷的时候,吟诵的就是“停杯投筋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