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武林雄风

宋代尚武风气盛行,设有“武学”,每年春秋各考核一次。宋王朝颁发考核士卒武艺标准,十分重视军中将士武艺的提高。通过比试,分出上、中、下等级。

元代是我国北方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族由于以游牧为主,军中历来重视骑射,每逢重大节日多举行骑射活动。由于在民间禁止练武,武艺被搬上了舞台,出现了不少武打剧目,各类兵器也出现在武戏场上,使武术文化得到了普及。

赵匡胤改进武术训练制度

927年3月21日,都府洛阳夹马营赵家出生了一个面方耳大、眉清目秀的婴儿,取名匡胤。这个大胖小子的出生,乐得全家合不拢嘴。

赵氏“累代仕官”,赵匡胤的祖父做过营州、蓟州、涿州刺史。父亲赵弘殷武弁出身,擅长射击,跟随晋王后,奋勇冲杀,战功赫赫,遂被晋升为飞捷指挥使。晋王夺取后梁帝位建立后唐,定都洛阳,赵家也随迁而至。

赵匡胤七八岁时,开始接受教育,以便子承父业,走上仕途。不料,中原的安定日子没过几年,又出现政局动乱。赵弘殷怕误儿子的学业,请来一位姓辛名文悦的同乡,给匡胤当业师,讲习《五经》。

辛老先生是饱学宿儒,勤于治学,对学业抓得很紧,但赵匡胤受着时代的熏陶,耳濡目染,干戈扰攘,哪里有心思苦读嚼蜡似的“之乎者也”。

当一听先生说放学,赵匡胤就像离弦的箭,拔腿而出,伙同孩子们玩起做操演打仗的游戏,很快就成了孩子王,只要他一声令下,没有一个不听话的。从学塾归家,他命令孩子们排队,自己押在队后喝令,队伍好生整齐。

赵匡胤10岁时,后晋灭后唐,迁都汴梁开封,赵弘殷也举家随迁,住进汴梁龙巷。从洛阳到汴梁,赵匡胤也逐渐长大,生就一张紫红的大脸,魁梧的身躯,雄伟英俊,十分洒脱。他稳重深沉,善于思索,决心弃文习武,走武力统一的道路。

948年,赵匡胤21岁那年,告别结婚3年的娇妻贺氏,孤身一人闯荡江湖。也就在这一年,赵匡胤来到少林寺学习武术之后,自己独创了一个套路,即后世所称的“太祖长拳”的雏形。

赵匡胤在少林寺学艺之后,继续他的游侠之旅。一路上赵匡胤继续惩治各地恶棍。当他来到山西太原时,遇到了叔叔赵景清。当时赵景清在本地一座叫清油观的道观中出家当道士,于是赵匡胤在那里停留下来。

有一次,赵匡胤偶然看见道观中一座紧闭着的殿房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一打听,原来这位少女是蒲州人,被强盗抢到这里。

侠义心肠的赵匡胤听了这位少女的悲惨遭遇,毅然决定把她送还家里。途中遭到抢夺姑娘的那伙强盗的袭击,但赵匡胤将之一一击退,最终平安地将姑娘送回家乡。这就是“千里送京娘”的佳话。

在结束游侠生涯、成为一名职业军官后,赵匡胤为了训练士卒,总结平生武学,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了三十二势拳法。

959年,赵匡胤陈桥兵变,成了宋代的开国皇帝。昔日士卒自觉身价陡增,于是在民间传授赵匡胤三十二势拳法,并名之曰“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

赵匡胤本人练得一身好武艺,加上行伍出身,十分重视军队武术训练,在他即位的次年,就在京城教阅禁军,据《梦粱录》记载,每年春秋二季“禁中教场,呈试武艺,飞枪斫抑,走马舞刀,百艺俱全”,形成一种尚武的风气。

宋代的军队实行募兵制,通过选拔、考试任用武艺人才。颁布实施教法格,使军事训练规范化、系统化,教射、教刀、教枪都有严格的规定。

据1044年编写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记载:“凡教刀者,先使执持便惯,乃以形制轻重折代猛劣而为之等”;“教弓者,先使张弓驾矢,威仪客止,乃以弓之硬弱,箭之迅速,远近弓之亲疏,穿甲重数而为之等”。

不仅有统一的训练操典,在考核面前也有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在辛校试诸军技艺格》将考核标准分为上、中、下三等:“步射三中为一等,二中为二等,一中为三等”,为了达到统一标准,军队“日夜按习武艺”,大大推动了军队的训练。

在教法格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专职人员传习,“教头”便应运而生了。

教头既教阵法,也传武艺,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时著名的豹子头林冲,就是禁军教头,功夫十分过硬。王安石在《将兵法》中将由朝廷委派武艺高强者到地方各路军中充任教头,当做一种制度固定了下来,“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

为了满足需要,还采取短期培训和轮流集训的办法为基层培养教头。

1079年宋神宗颁布的《府界集教大保长法》规定,每两县设一“教场”,集中保长培训,“每十人一色事艺,置教头一”,受训时由朝廷供给费用,3年期满后回乡“立团教”,大保长为教头,以5日为一期训练保丁,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训练体系。

宋代的教头只有训练的责任,无统领调遣军队的权力,他们的主要工作和精力就是研习武艺,提高兵械技艺。

宋代商业繁荣,城市发达,汴梁、临安都是工商业荟萃的大都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开封汴河两岸店铺林立、市民簇拥的热闹场面,《梦粱录》也记载了南宋京城临安的繁荣。“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

在这样的城市文化氛围里,“诸色艺人”靠献艺、献技争得了一席之地,其中也有角抵高手、武艺名家。

瓦舍、勾栏为大批职业艺人提供了相对固定的表演场所,使拳、使棒、舞剑、舞刀枪者比比皆是。据《梦粱录》记载:“瓦市相扑者,乃路歧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标手三资,先以‘女飐’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女飐”就是表演武艺的女艺人,“打套子”实际上是表演单练、对练、集体表演等武术套路。

[旁注]

五经 指儒家的五部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经”长期作为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无可替代。

观 道教建筑,原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代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梦粱录》 宋代吴自牧著。共20卷,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梦粱录》之得名,与成语典故“黄粱梦”有联系。

《清明上河图》 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生动记录了我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在画卷里,共绘了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阅读链接]

如果教头传习教法格中统治者加强军队建设需要的话,那么瓦舍、勾栏中的“女飐”之流,则满足了观众娱乐的要求,前者更多地从实战技击要求,后者表演除了技击特点外还需考虑其观赏性。教头和女飐们以不同的方式,在宋代促成了武术的专门化、职业化、商业化,极大地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