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则天设立武举制度
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是一位通晓文史、机智权谋的政治家。唐高宗死后的第七年,即684年,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并改国号“周”。在登基之后,武则天四处选拔武功过人的人才,并于702年正式式设制了“武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取“士”选择官吏而设置的“分科取士举人”的考试制度,始建于隋代,经唐完备,历宋、元、明、清代1300多年,影响巨大。
武举制是作为国家选择军事方面的人才而设立的考试制度。这种制度实际上在唐代之前已经有些端倪,汉朝取士选用“察举制”,按科荐举贤良,最后由皇帝评定高下,按能授官。察举制度的10多个科目中就包括了“兵法”内容。
《汉书·成帝纪》存有汉成帝元延元年,即公元前12年诏:“壮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实际上已具备了武举制的轮廓。
至隋代正式使用“科举”制度取士,隋炀帝于607年下诏:“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智……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
这已经是科举内容,而且选人标准也非常明确,“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并举,成为后世武举制度的楷范,隋炀帝对武举制度的建立居功至伟。
随着科举制逐步的兴盛,军人地位也日显颓势,“三卫”即亲卫、勋卫和诩卫,在唐代初曾经是为人所羡、升迁快捷的美差,变为“历年不迁,士大夫亦耻为之”。
勋官是唐代初制定的给立军功者的赏格,但至武则天时,求勋官的人越来越多,而征战之事又不多,所以百姓感到求取勋官有困难,很辛苦,因此百姓都“不愿征行”了。
武则天眼看着征役都有困难,社会尚武之风日衰已是趋势,针对这种形势,她决定正式设立武举制,《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记载:“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
因为武举制是一条进取仕途的路径,当时的武状元官至侍郎,所有武举人的荣耀都不亚于唐初在战场用生命换来的勋官。
武举制的产生也与此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关系,希望通过同样的选拔举措,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同时提升军人的社会地位,强化社会的尚武风气。
据《通典》、《新唐书》、《文献通考》等史书记载,当时,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长垛。“长垛”项目的考试方法是:“画帛为五规,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列坐引射”,“规”,即“院”,相当于今天的环靶,应试者用石弓和六钱三箭连射30箭,均在第三“院”内为第,以后依次为上、次上、次。
二是马射。又名“骑射”,其方法是“穿士为埒,其长与垛均,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驰马射之”。
三是马枪。具体做法:“断木为人,戴方版于顶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
四是简射。“简射之箭,长于尺余,剖筒之半,长与常弓所用箭等,留两三寸不剖。为笞以傅弦,内箭筒中,注箭弦上,筒旁为一小窍,穿小绳系于腕,彀弓即发,豁筒向手,皆激矢射敌,中者洞贯,所谓筒射也”。
五是步射。即射草人。
六是穿。以弓射铠甲,穿透甲片以测弓力。
七是翘关。用双手把很重的大门闩举起来,武则天规定应试者要把长1.7丈,粗35寸的大门闩双手连续举起10次。
八是负重。举石、扛鼎,所举之石,两边有扣手,大号重150千克,二号重125千克,石头离地一尺。
九是材貌。即外形选择,身高六尺为上。
十是语言。要求应试者“应对祥明,并有神采”。
《文献通考·选举》记载:
唐永隆元年,右补阙薛谦光言:今武能制敌之科,只今弯弧。夫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挥;周勃虽勇,乏陈平之计略。
若使樊哙居萧何之任,必失指从之机,使萧何入戏下之军,亦无免主之效。是之谋将不取于弓马,良相不资于射策。愿降明制,循名责实。文则试以效官,武则令其守御。
薛谦光所言表明他对武举考试忽视军阵谋略有看法,但正好反映了武举考试对武艺的重视。武举制的影响和意义不可低估,这种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勇武之才的方法,为此后历代历朝所沿袭。
[旁注]
察举制 秦代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至汉代,采用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隋炀帝 (569年~618年),是隋代的第二个皇帝。581年立为晋王,600年11月立为太子,604年7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侍郎 我国古代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时期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代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文献通考》 简称《通考》,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编撰。从上古至宋代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阅读链接]
从702年至1901年,武举制度是我国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武举内容的确立,无疑对武术内容起到了规范作用,仕宦之诱,改变了人们重文轻武的观念,又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练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