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见

勤奋与灵感

张曙辉

大凡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无不像苏拭在《晁错论》中所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比如,我国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他在重修《本草纲目》前,曾对自己父亲这样表示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他跋山涉水,亲尝百草,历尽千辛万苦,用 27 年的时间完成《本草纲目》, 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们常用“百折不挠”来形容一个人的意志坚强,实际上许多科学家成就的取得何止“百折”!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测定光的速度,先后延续 47 年之久。他刚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还是 20 岁的小伙子,到 1926

年用多面旋镜法比较精密地测定光速度时,已经是 74 岁的老人了。无数事实说明,科学上从来没有侥幸取胜的事,唯有超人的毅力才能做出超人的成绩。

当然,科学上有偶然的机遇,但那不是“守株待兔”式的碰运气,而是长期实践和勤奋思索的产物。科学研究中也有灵感,但那不是上帝或神灵的启示,而是勤勉的汗水留下的诗句。

比如说人们熟知的听诊器,它的催生婆原来就是小孩玩的跷跷板。二百多年前,法国医生拉哀奈光想要发明一种能判断胸腔里健康状况的器械,他苦思冥想,始终想不出一种好办法来。

一天,他领着小女儿到公园里玩跷跷板,偶然发现,用手在跷跷板上轻轻地敲击,敲的人自己几乎听不见,而别人将耳朵贴近跷跷板的另一端却听得清清楚楚,他顿时高兴得大喊起来:“有了,有了,有了办法了!”拉着女儿一溜烟跑回家来,用木料做了一个喇叭形的东西,将小的一头塞在耳朵里,大的一头贴在别人胸部,不仅听起来声音清晰,而且使用方便,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就这样降生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但是,要有“不费功夫”之妙,先得“踏破铁鞋”,因为,只有经过长期苦心钻研、勤奋思索,大脑才会具有高度的科学敏感性,才能一触即发,迸出灵感的火花,所谓“长期思考,偶然得之”是也!

如此看来,科学发现是有规律可寻的,科学家的灵感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关键在于勤奋,在于韧劲。清人郑板桥的题竹诗这样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这首题竹诗来比喻科学工作者的韧劲,再贴切不过了。竹子的坚韧,产生于对太阳的向往;科学工作者的韧劲,来源于强烈的事业心和对真理的不倦追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