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像我们居住的地球一样,音乐世界也是非常巨大的,它包容了人类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创造的各种不同形态、体裁和风格的音乐,它们如同无数的物种,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同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世界又变得越来越小了。各种传播手段为人们简便快捷地了解和欣赏世界每一个民族的不同类型的音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然而我们面对的往往却是相反的结果。那些以工业方式制作、风格大同小异的流行音乐如同洪水一般几乎吞没了这个“小小的”音乐世界。它们每隔几年更换一次包装,不停顿地发起冲击,把许多国家的传统音乐推入困境。尤其是在年轻人的眼里,它似乎成为他们所知道的唯一的音乐。我们并不否认,在流行音乐中的确存在创作与表演水平俱佳的作品。然而无论它们具有多么巨大的魅力,仍然无法取代人类在漫长岁月里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全部音乐文化,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世界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是它们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艺术创造才能的集中反映,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我们,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有责任象保护诸如名胜古迹这些有形文化一样,精心地去珍惜爱护它们。

可喜的是最近 20~30 年来,在有识之士的呼吁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和倡导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各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他们采取多种措施去挖掘和保护这些艺术宝藏,并且通过广播、唱片、电视等媒介, 以及举办民族音乐节和各种讲座,出版各种书刊等手段去促成各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交流,使它们不仅在本国,而且在世界各地找到越来越多的知音。只要看看在美国的大学有多少个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乐队,看看在柏林举行的音乐节上中国、印度、日本、阿拉伯古典与民间音乐受欢迎的程度;反过来再看看巴西的桑巴、阿根廷的探戈、西班牙的弗拉门科音乐舞蹈在日本掀起的热潮,我们就可以知道,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民族音乐艺术不仅在其本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外国同样也可以生根开花。这些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越是民族风格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很少出版关于外国民族音乐的书籍,因此我愿意借本文库的一块园地将世界各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之花展示给大家,以便我们的年轻一代有一个小小的窗口去窥视各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大千世界。本书篇幅不大,但涉及的地域极广,以我一个人的绵薄力量根本不可能

对这么广大地区的各种音乐都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在撰写本书过程中参考了中外许多研究者的著作和文章,尤其是在我相对陌生的印度和拉丁美洲这两部分,大量借鉴了陈自明和王雪两位先生的研究成果,在此特向读者说明, 并向他们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