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的民歌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德意志民族为世界音乐宝库贡献了众多的音乐大师和不胜枚举的经典作品,而德国的民间音乐,特别是那些感情真挚、朴素无华的民歌正是他们创作的重要源泉。正如伟大的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所说: “勤勤去倾听一切民歌,它是最优美旋律的宝藏”。
德国民歌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它不象东方民族的音乐那样富于即兴性,也不象俄罗斯许多民歌那样具有大起大落的感情力度变化,它缺乏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相反它表现出德意志民族那种理智的性格。它通常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协调,蕴含着深厚真挚的情感和潜藏着一种崇高的品格力量和深刻的喻意。它们充满想象力,但没有过份的矫饰。既诉说悲哀与愁苦, 也不乏快乐与欢笑。总之它们始终让人感到亲切纯朴,平易近人。
虽然在德国不乏委婉动听的小调性民歌,但就总体而言多数采用大调式。因此大三和弦的 3 个音,即 do、mi、sol 是构成其民歌最常用的骨架, 有时用它们作为旋律主题,有时将它们作为骨干音,在其前后再加上一些经过音和小音型,使旋律显得更加流畅平滑。在德国各地都可以发现具有这种特点的民歌:
谱例(61)莱因河流域民歌片段
普例(62)中部图林根地区民歌片段
德国民歌几乎都是从这 3 个音中的一个音开始的,从 sol 到 do 的 4 度起唱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刚才的两个例子就是这样。其旋律基本上都使用自然7 声音阶,2 度、3 度、4 度和 5 度是最常用的音程,旋律进行中较少使用变化音。模进是其旋律展开常用的手法,即把某个主导音型移高或移低几度演唱。一种是逐级移动模进:
谱例(63)德国民歌《我不是学徒》片段
另外还采用变化模进的形式:
谱例(64)德国民歌《这,这是一个悲惨的结局》片段
还可以运用头一个音重复,后面音型向上移动的方式: 谱例(65)德国民歌《声音多么悦耳》片段
用于模进的音型一般较为短小,机械的逐级移动模进只用两次,最多不超过三次,接下来是其变化形式或转向进行。由于前面说过的原因,德国民歌结局时也大都通过强调大 3 和弦的基本音程来明确和稳定其大调的性质。下面是几种典型的结尾形式:
谱例(66)德国民歌典型的结尾形式
这些终止形式对德国古典和浪漫派音乐大师的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德国民歌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一段式,另一种是分为几个乐段的
多段式。一段式的民歌也可以进一步分为若干乐节,但不能形成用半终止或全终止彼此分割的几个段落。而多段式民歌各段落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通常有二段或三段,中间含有部分反复,有时还附加一个小结尾。这类歌曲每段的长度完全相等或大体相等,每个乐句有 2、4 或 8 小节。这种段落分明、相对划一的结构可能是受民间舞曲影响的结果,各段落之间是按照严密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二段式歌曲中最常见的方法是第一段以半终止结束,第二段以完全终止结束。此外第一段结束在 3 级音,第二段终止在主音上的情况也不少见。通常一首歌曲只用一种演唱方式,或者是独唱,或者是合唱。
德国民歌多从弱拍开始,这与德语名词前常有轻读的冠词和介词有关。之后每小节的首拍都是重音。切分节奏在这里并不常见,但近几十年由于受斯拉夫民间歌曲和爵士乐的影响,特别强调小节中的某一拍而出现了类似切分的节奏。每首民歌一方面保持节拍上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却注意各种节奏性音型的变换,一种节奏型一般不会连续反复三次以上,从下面这首《愁苦的布阿》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变换的频繁,它不但不会显得杂乱,相反保持了旋律的流畅性和节奏的统一性。
谱例(67)德国民歌《愁苦的布阿》片段
2/4、4/4、3/4 这些单拍子和 6/8、9/8、12/8、6/4 等复拍子是德国民歌最常用的节拍,5/4、7/8、11/8 这些非对称的复拍子是极为罕见的。一首民歌通常以一种节拍贯穿到底,只有在极少数舞曲性的民歌中可能出现变换节拍的现象。
另外在速度上德国民歌一般较为中庸,既不太慢,也不太快,旋律进行中速度也无明显的变化。在力度上相应地也没有大的对比。以上各种特点造就了德国民歌那种带有普遍性的、恬静安详的风格。在这一点上德国艺术歌曲与它是较为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