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秘鲁
按自然地理条件秘鲁可分为三个区域: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带、中部安底斯高原和东部森林地区。殖民时代则从政治上把它分为两部分:殖民者统治的沿海地区和印第安人被驱赶后聚居的山区。黑人作为奴隶集中在沿海。秘鲁独立后这种种族区域分布的格局没有根本的改变。
受此影响,秘鲁的民间音乐也形成了与它相应的三种类型:安底斯高原的印第安人传统音乐、沿海地带的土生白人音乐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黑人音乐。当然这几种音乐都已不是纯正的了,经过四百余年的融合已在不同程度上“梅斯提索”化了。现在就向大家介绍秘鲁最有特点的两种歌舞曲体裁。
1、瓦依诺
它是安底斯山区最为普及的、印第安人和“梅斯提索”人的歌舞曲,与
秘鲁相邻的安底斯山国家也有这种体裁,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据文献记载, 它远在 17 世纪时已在的的喀喀湖地区的印第安人中流行,它是由古代盖丘阿人的“卡斯瓦”舞演变而成的。现在多数瓦依诺曲的歌词仍使用盖丘阿语或它与西班牙语的混合语。其旋律虽然用 7 声音阶,但仍以无半音的 5 声音阶为其基本框架,明显地表现出印第安音乐的传统风格。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 即一曲配多段词。大部分瓦依诺曲为 2/4 拍,常出现切分音。其舞蹈保留了较为纯正的印第安风格,十分质朴,常带有某种象征意义。既有男女挽成圆圈而舞,也有结对而舞的。梅斯提索人舞蹈时手执手拍,印第安人则手执毛线编织的穗子不住挥动。伴奏的乐器包括印第安人的水鼓、沙槌、盖那笛(5~ 7 孔竖笛)和欧洲的小提琴、吉他、曼多林等。
2、马里涅拉
这是秘鲁沿海地区最为流行的歌舞体裁,是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里涅拉”原意为“海员”。1879~1883 年间智利与秘鲁发生战争, 参战的智利士兵把 19 世纪初从秘鲁传到智利的一种叫作“萨马库艾卡”的歌舞曲带回秘鲁。为纪念在海战中牺牲的战士,秘鲁人把这种舞命名为马里涅拉,因此它与智利音乐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马里涅拉的黑人音乐特点表现在其旋律音域较窄,变化不多;节奏多变,常出现连续切分,伴奏中敲击乐器的作用十分突出,有时节奏感强于旋律感。全曲由 3 部分构成,每部分均叫“哈拉那”,副歌叫“莱斯巴罗萨”,它们均源自黑人舞曲。其旋律欢快活泼,歌词俏皮,并往往有双关含义。马里涅拉的舞蹈形式为双人舞,受黑人舞影响胯部扭动较大。表演程序是以相应动作表现男女相遇、追逐、相爱的过程,最后以男子单腿跪地表示已被爱情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