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文化与音乐传统

(一)种族与音乐文化的区域分布

除去居住在非洲南部的少数白种人之外,撒哈拉沙漠以南是黑种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聚居区。这里有两大民族和四个少数民族。它们分别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亚以西至大西洋沿岸、肤色黝黑的苏丹人; 在赤道以南、肤色浅黑的班图人;以及分布在东非之角的含米特人;马达加斯加岛上居住的马来人与黑人混血的部落;西南非洲的柯依桑诸部落(霍顿督人和布什曼人);散居于中非热带丛林中的俾格米人(被称非洲小黑人)。

种族的差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不仅反映在他们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物质文化中,而且也鲜明地体现在他们的艺术中,这一切现在已成为各民族文化艺术的财富。在音乐上非洲各部族也表现出与此相应的特点,但概括起来仍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几种特征明显的区域音乐文化。首先是西非与中非的音乐文化,它的特点是复杂多变的节奏、旋律中常见 3 度音程的进行;第二是东非与南非的音乐文化,其特点是音乐已具有比较稳定的调性,并已发展出多种形态的多声部演奏演唱形式,以及对鼓崇拜的社会习俗。此外还有存在于这两大区域中的 3 种分布面较小、但比较特殊的音乐文化, 它们是:西南非柯依桑人和中非俾格米人,他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经济水平较落后,但音乐却偏好多声演唱技巧,以精致的对位织体见长,并普遍运用真假声交替的演唱方式。马达加斯加人的音乐表现出明显的亚洲印尼—马来音乐的特点,据说分布于非洲许多地区的木琴就是由印尼经过海路传到这里,然后再逐渐传播开来的。埃塞俄比亚的音乐文化则是古代犹太音乐与后来阿拉伯音乐相融合的产物。

以上各区域的音乐虽然都保留了自己的特征,但彼此并不是相互隔绝的。通过部落的迁徙造成了音乐上的互相交流,结果有时在相隔遥远的地区可以发现相同的乐器和音乐类型。而伊斯兰教的巨大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洲各地区音乐趋同的倾向,例如古非洲许多地方都使用阿拉伯的拨弦琉特琴和手鼓,虽然它们在形状和演奏方式上已有所变化。近代欧洲音乐, 尤其是通俗音乐的冲击造成在各地产生出一种采用本土旋律—节奏型而又加入西方和声与曲式结构因素的新音乐样式,即非洲流行音乐。它们由西洋乐器与本地乐器混合编制的乐队在咖啡馆、舞厅演出,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广泛传播。它们虽然不是纯粹的传统音乐,但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非洲人的民族性格。虽然西非的现代舞曲“高尚生活”与中非的刚果舞曲和南非的爵士乐“克维拉”在表演形式等方面有所区别,但在风格上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这一切说明非洲大陆无论过去还是当今的确存在着某些共同的或相近似的音乐因素,它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界线而长久地存在下去。而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就需要从非洲的音乐传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