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古巴

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是安的列斯群岛中最大的国家。其居民多数是白人,黑人和黑白混血约占全部人口的 26%,几乎没有纯粹的印第安人。由于这一原因,它的音乐中西班牙和非洲因素表现得较为明显,这一点是与前述几个国家不同的。这两种因素在古巴形成了两种类型的音乐:一种叫瓜希拉音乐,它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味,主要流行于内地的乡村;另一种是黑

人风格的音乐,主要流行在城市。

瓜希拉音乐的特点是注重旋律变化,曲调结构方整,代表性体裁就是瓜希拉。它是一种乡村民间歌曲,由前奏及两个分别为大、小调式的乐段构成, 常以 6/8 和 3/4 拍子交替进行,歌词为 8 音节的 10 行诗,以吉他、三弦琴和一种叫做“克拉韦斯”的响棒伴奏,整个音乐听起来略带哀怨情绪。

城市黑人风格的音乐则更注重节奏变化,声乐与器乐之间,各乐器声部之间,以至于同一鼓手两手所击奏的鼓点之间都可以构成多种节奏线条的交错重叠,敲击乐器的演奏者还常以身体的摆动和跺足来强调某一节奏线的重音。而长短长短长则是这种音乐最为典型的节奏型,即:“丹松”和“伦巴” 等音乐体裁中就常出现这种节奏型。下面我们就通过介绍伦巴这种世界著名的歌舞形式来进一步谈谈古巴城市黑人风格音乐的特点。

要了解伦巴,首先应看看与它属同一类型的歌舞体裁“古巴松”,因为它比前者的历史更为悠久。在 18 世纪的古巴,“松”是泛指一切黑人风格的、用吉他等拨弦乐器伴奏的民间歌舞。该世纪末邻国海地发生黑奴起义后大批黑人移居古巴,致使这里黑人数量激增,民间音乐中非洲色彩更为浓重。在此背景下在 19 世纪形成了特点比较鲜明固定的“松”。前述的“5 音节奏型” 已成为这种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标志,而通过“松”的传播,这种节奏型又被其他体裁的民间音乐乃至一些专业创作吸收,成为古巴音乐的一大特征。其次几种很有特色的敲击乐器在为“松”伴奏的乐队中地位十分突出,它们包括音色沉厚的“博迪卡”鼓,形似大抽屉的“卡洪”鼓、成双置于鼓手膝上击奏的“彭戈”鼓、绑在乐手小腿上、随着他移动而发声的“小拨浪”鼓, 以及沙球和由歌者自己对击的拍子板。古巴“松”的舞蹈突出胯部和肩部动作,舞步随音乐节奏的交替而多变。

而世界闻名的伦巴实际上是以“松”为主体的古巴黑人民间歌舞的总称。正如古巴音乐理论家阿·卡彭铁尔所说:139“古巴音乐中一切 2/4 拍曲调都可以为伦巴所吸收,与其说它是一种形式,倒不如说是一种气氛。”它现在已成为热闹欢腾、无拘无束的黑人歌舞聚会的同义语。在任何有人群聚集的地方,那怕是一个小房间,人们都可以跳起伦巴。在这种场合,或一男一女边舞蹈边追逐,其他人抄起一切可敲击的东西,如抽屉、木板甚至锅碗瓢盆, 奏出相应的节奏来助兴;或者也可以围成圆圈集体起舞,由少数人奏乐伴奏。为伦巴伴唱的歌曲其歌词比较简朴,有时甚至是即兴配上去的,但常包含讽刺时事的内容,曲调多反复,均为 2/4 拍,但节奏型和重音位置则多有变化。

从本世纪 20 年代起,伦巴在欧洲和美国已成为一种舞厅舞蹈,它是综合了古巴各种歌舞体裁和爵士乐的因素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