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成才的宋濂
宋濂是明朝初年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学识渊博,被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任命为翰林学士,所以人们都叫他“宋学士”。他一生写过很多文章,都收集在《宋学士全集》这本书中。
宋濂出生在书香之家,爷爷、父亲都读过许多书,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可惜,有一年闹瘟疫,仅仅一个月,爷爷和父亲就相继病逝。为了躲过灾难,母亲带着襁褓中的宋濂回到了娘家。年轻守寡的母亲是个有远见的刚强女子,为了养育宋家这棵独苗,她含辛茹苦,决心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从此,母亲一边帮人家做针线活,一边教儿子认字块,还手把手教他练大字。七岁的宋濂不但认得了 2000 多字,而且还能写一手工整的小楷。
一天,母亲坐在窗边做针线活,看儿子心不在焉地把字块移过来挪过去, 撒了一地。
“儿啊,不舒服吗?”母亲放下手中的活,摸摸儿子的额头。 “不,我没病,就是心里烦!” “烦什么?快告诉娘。”母亲心疼地搂着儿子瘦小的肩膀。 “娘,我已经七岁了,光认字块、练字有什么用,我要念书、看书。” “念书?”母亲环视了简陋的屋子,看看破旧的桌椅,重重叹了口气。看着母亲为难的样子,懂事的宋濂不再说什么,默默地捡起字块读了起
来。
母亲回到窗边,重新拿起针线,看着手中的衣物,她忽然眼睛一亮,忙安慰儿子说:“有了,妈想办法借书给你读。”她告诉儿子,手头这些活是县城李举人家的,听说李家有许多藏书,等活儿完工送去时,顺便求他借几本书。
这个主意使宋濂顿时兴奋起来,他忙不迭地为母亲穿针引线,还缠着母亲要学缝扣襻,母亲理解他的心情,每天起早贪黑,衣物很快就做好了。
几天后,宋濂跟随母亲来到李家。李举人得知七八岁的孩子如此想读书, 破例让他进书房自己去挑一本,但必须在一个月后完好无损地归还。
小宋濂站在书柜前,踮起脚左看看右瞧瞧,抽出了一本《左传》。
抱着《左传》,小宋濂如获至宝,一回家就埋头读了起来,可过了一会儿,他却急急忙忙找来笔墨,铺开纸,母亲不解地问:“整天闹着要看书, 如今书来了,又练什么字?”
“娘,这借的书,很快得还给人家,从现在起,我借到一本书就抄一本, 借一百本就抄一百本,这样我不就有了自己的书了?”
抄书,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轻松。时值腊月,天寒地冻,家中只生了一个小小的火盆,连呵口气都能结成雾。写不了几个字,手指就像针扎般疼痛。母亲把儿子的小手焐在自己怀里,手暖和了点,可是砚台里的墨汁又冻住了。
一个月后,宋濂恭恭敬敬地把书还给了李举人,还不无自豪地告诉他, 自己也有了一本。
“抄了一遍?”李举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又借给他一本《国语》。
几年下来,宋濂就有了几十部手抄书,除了上面提到的《左传》《国语》外,还有《战国策》《诗经》之类的书;那套手抄《史记》有 52 万字呢。
读书还得有名师指点,他听说邹家庄有位有学问的先生,就背了干粮, 走了两天多路寻到邹先生家。邹先生是当时一位大学者,前来求教的人很多, 轮到宋濂已是午饭时候了。他毕恭毕敬地站在房檐下,直等到先生午睡醒来, 才去请教。
半个月后,邹先生推荐他到邻县义乌学堂去求学。他求学心切,第二天尽管满天风雪,他还是背着沉重的书箱上了路。到了学堂门口,他又冷又饿又累,竟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
为了念书,宋濂从小到大吃了不少苦,如今坐在教室里,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学堂的学生大都是阔佬官家子弟,个个穿着绫罗绸缎,天天吃着山珍海味,宋濂虽是粗食布衣,但却非常满足,从此苦心攻读,后来果然成了大文学家。
要做科学的苦工,要养成严谨忍耐的习惯,要学会干科学中的粗活儿。
——巴甫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