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写“大”字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有七个儿子,都继承父业,攻书

法。其中排行老七的王献之,成绩最佳。

有一天,王献之正在聚精会神地书写,父亲王羲之看见,想检验一下他的笔力,就从背后悄悄地走上去,来个突然袭击,冷不防用手指夹住他握着的毛笔往上提。不料,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高兴极了,说:

“献之才七八岁,就有这样的笔力,将来必成大器而扬名天下!”说着, 来了兴致,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小儿子。王献之乐得连嘴都合不拢了。

王献之“脱笔不掉”的故事传开后,亲友们对他也另眼相看了,夸奖之声不绝于耳。

有的说:“献之,你真了不起!” 有的说:“小七子简直是神童!”

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王献之听着听着,便飘飘然起来,练字也没有以前那样认真刻苦了。他的父亲王羲之发起急来,准备找机会认真提醒一下小儿子。

机会来了。这天,王献之写了一个“大”字,觉得不错,就兴冲冲地拿给父亲看,目的是想得到夸奖。他把“大”字送到父亲面前,得意地问:

“父亲,您看写得如何?”

王羲之看过后,没有说话,只在“大”字下面加上一点,变成一个“太” 字。

“这是什么意思呢?”

王献之望望父亲的脸,那脸上没有答案。他想问问父亲,父亲却下起“逐客令”:

“我在忙呢,你出去吧。” 王献之出得门来,去问母亲:

“父亲不知何故,孩儿写个‘大’字,以为不错,让他看看,他却一句话也不说,只在‘大’字下面加一点,便叫孩儿出来了。母亲,你看孩儿这个字写得如何?”

母亲郗氏也是书法行家,她端详了一阵,指着“大”字下面的一点说: “我看只有这一点是下了功夫的。”

王献之的脸蛋儿“刷”地红了,红得火烫烫的。他马上去见王羲之,说: “父亲,孩儿明白了,自己的书法水平还差得很哩,不应该飘飘然。” 王羲之笑了,心里说:“这孩子一点拨就明白,真聪明啊!”

王献之见父亲只是笑,便伺道:“父亲,您能不能告诉孩儿写字的秘诀?” “写字的秘诀?”王羲之想一想,指着院子里 18 口大水缸,回答说:“秘

诀就在那里面。” “在哪里?”王献之急不可耐地追问道。“你把 18 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真的吗?”

“真的!”

从此,王献之就用那 18 口缸里的水磨墨写字。一天,两天,三天,一月,

两月,三月⋯⋯他真的写完了那满满的 18 缸水,成了有名的书法家,享有“小圣”的美誉。

“原来,写字的秘诀就是勤学苦练。”后来,成了名的王献之是这样对人们说的。

行(实践)—知(认识)—行(实践)。

——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