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特制枕头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熟悉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吧。是啊,一个七岁的儿童能临危不惧,在紧要关头,果断地砸破大缸,救出快要淹死的小伙伴, 这种大智大勇的行为,真是可赞可叹。你或许会说,司马光一定是个神童吧?
其实,司马光小时候也是个极普通的孩子。
古时候私塾里念书,最讲究一个“背”字。一天,课堂上先生叫大家背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篇,谁念熟了就到老师跟前去背。
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的,就像竹筒倒豆子似的,干脆利落一口气背完了, 一个个溜到院子里去玩了。最后轮到司马光。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不胜⋯⋯”磕磕巴巴背了几句,他卡壳了,怎么也想不起后面的词了。
先生背着手走到跟前,叹息道:“司马光,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别人不及你;可你的背诵功夫不如别人,应当下点苦功夫才行啊!”先生点燃一支香,罚他站墙角,香点完之前,不准离开。
司马光规规矩矩地面对墙角,苦苦地回味起先生的教导。平日里,同是一篇文章,别人跟先生念几遍就能背了,自己就不行,怎么办?先生要自己下苦功,对了,他想起了“笨鸟先飞”的故事,一拍脑袋,对自己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下苦功!从今往后,一是抓紧时间,多念多背,别人背五遍六遍,自己背八遍九遍;再把文章的含义逐句逐字弄懂,细嚼慢咽,文意弄通了,不愁背不出来。
过了一阵子,司马光果然成了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他不但文章写得出色,背书也总是全班第一。有时先生有事出去,他还能模仿先生给同学们讲课,居然讲得头头是道,连先生也感到很吃惊。因为他掌握了很好的学习方法,把注意力放在理解文章的含义上,所以学得比别人扎实,知识面也比其他同学宽。
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真所谓学无止境,越是学得多,越觉得时间不够用,好学的司马光又想出了个“笨”办法。
一个下雪的冬夜,母亲来到司马光房中,想看看儿子过冬的被褥够不够暖和。掀开帐子,只见床头横着一截木头,抱起来一看,圆咕隆咚的,顺手便要把它扔出去,司马光一把按住母亲的手说:“您千万别扔,这可是我的枕头啊!”
“枕头?”母亲不解地望着儿子。“这叫警枕。”司马光解释说。 “警枕?”母亲越所越糊涂了。
司马光拉住母亲的臂膀,让她坐下,慢慢地对她说:“娘,儿现在正年轻,少睡点觉没什么,多读点书才是正经事。可是晚上读书读困了,头一挨枕头,便睡着了,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这样太可惜了。那天我从后院经过, 看见这块圆木头,灵机一动,搬回来擦洗干净,把它当枕头。晚上枕着这根
圆木头睡,一翻身,它就滚动,我也就能醒过来了。这样,我就不必再担心睡懒觉了。”司马光说到这里,真有几分得意,“这些日子,我多读了好多书,就是这‘警枕’的功劳呀!”
“我的傻孩子!”母亲环视了一下堆满书的房间,又心疼又欣慰,把木枕放回床上,再三叮嘱儿子,珍惜时间、用功读书是好事,但也不要累坏了身体。
司马光睡警枕的故事虽然没有像他砸缸救人那样家喻户晓,但正是他这种严格要求自己、从小发愤学习的精神,为他以后成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到了十五六岁,司马光几乎读遍了诸子百家,20 岁中进士, 后来还做过大官。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花了整整 19 年时间,呕心沥血, 主持编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司马光正是凭着这股持之以恒的勤奋好学精神,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之路。同学们,注重培养个性的坚持性, 发扬楔而不舍的精神,对一个人学业、事业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
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像走路一样,
不停地走才能前进。
——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