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
南北朝的时候,出了不少诗人,这里讲的江郎是梁朝的诗人江淹。江淹只在前半生写了些好诗,后半生却写不出好诗。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讲讲江淹的故事。
江淹是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从小失去父亲,家里很穷。为了养活母亲,他每天砍柴挑到市集上卖,母子俩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生活。
江淹 13 岁那年,在上山砍柴的时候捡到一顶大官戴过的貂皮帽子。他高兴极了,想卖掉这顶帽子,去买点米、盐和咸肉。可是母亲说:“孩子!你捡到这顶帽子是好兆头,将来一定能做大官。还是把帽子留着,等将来做官的时候好戴。”
江淹听了母亲的话,把帽子收藏起来。从这时候起,江淹开始拼命地读书。他很佩服西汉时候的司马相如,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司马相如那样,做大官,娶漂亮老婆,得到很多钱。他经常一边砍柴,一边默默地背书。他读书的动机当然不好,但是因为用的功夫深,进步也很快,写起文章来不假思索,下笔就是洋洋洒洒一大篇。他善于模仿别人的风格写诗,也擅长写赋。他的代表作《别赋》,描写人们在别离时黯然神伤的感情,反映出南北朝时世的动乱。另一篇代表作《恨赋》,描写自古以来的帝王列侯名将才士,往往不得志,饮恨而死,也多少反映了一些历史真实。
有个喜好文学的檀超,读了江淹的诗,赞不绝口,赶去拜访,没想到江淹竟是蜗居在如此破旧的茅草房,当下感佩不已。回去杀鸡备酒,请江淹到家里作客,俩人边饮边谈,成了意气相投的好朋友。靠着檀超的宣传,江淹的名声越来越大。
南朝萧齐的时候。江淹和檀超被请去做了史官。有一年,襄阳人发掘出一座古墓,得到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简。竹简上的古体字,谁也不认识。有人说是西周时候的蝌蚪文,就是一种笔划前粗后细像蝌蚪形状的文字。人们把竹简拿给江淹看,江淹认出竹简上写的是周宣王时候的事情。江淹认得西周时候的蝌蚪文,从此,名气更大了。他的官越做越大,到萧衍灭齐建梁的时候,江淹做了梁朝的光禄大夫,就是皇帝的高级顾问,义被封为醴陵侯,得了很多封地,变成了官僚地主。
做了大官,有了大片土地的江淹戴上了貂皮帽子,不愁吃穿,过上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因此也就轻易不写文章了,就是偶尔写一点,也大大不如从前,没有什么文采可言了。人们都说“江郎才尽”了。
江淹的退步主要是主观上的原因。早年他为了改变贫穷的境况,拼命用功读书,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江淹终于学有所成。他,一个穷少年边砍柴边读书的坚毅和勤苦,也让人心叹不已。等他功成名就,心满意足,不必像过去那样刻苦用功了,经常一年半载不看书,不写文章,不再思进取,这样, 他的“才”还能不“尽”吗?江淹的事例,再一次验证了这样一条道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