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国际债券发行概述

    1. 我国发行国际债券的概况

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新方式、国际证券投资尤其是国际债券发行近几年限盛行、发展迅猛。我国金融机构自 1982 年也开始步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发

行债券的形式等措资金。 1982 年,中国投资信托公司在日本发行了 100 亿日元的私募债券,此后,各个金融机构及其企业先后在日本东京、香港、伦敦、美国等市场发行了债券。据资料统计,从 1982 年 1 月到 1994 年 11 月,

我国已在海外发行债券 85 次,其中在日本(包括东京)发行债券 45 次,法

兰克福 5 次,香港 4 次,新加坡 11 次,伦敦 7 次,美国 11 次,瑞士 1 次,

共筹措资金 8570 亿日元, 51.86 亿美元 11 亿德马克,7 亿港元。特别是

1992 年以来,我国利用债券筹措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仅 1993 年就利用债

券筹措了 1100 亿日元, 18· 934 亿美元。近年来我国的债券发行有以下特点:

  1. 债券发行形式以公募券为主。

  2. 债券面值货币逐渐多元化,尤其是美元债券的发行量增长较快,从

1991 年的 0.81 亿美元上升到 1993 年的 18.934 亿,1994 年的 19.95 亿美元。

  1. 债券发行市场仍然以日本东京市场属首位,但 1993 年后,进入美国市

场发债的机构以及发债次数显著增加,仅 1993—1994 两年,就有中国银行等

6 个发债机构 11 次进军美国债市,且取得较大成功。

  1. 债券发行机构仍然以中国银行及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为主,但发债机构数量增长也较快,从

    1988 年的 8 个上升到 1994 年的 16 个。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发行市场过分集中于日本市场,对于欧美债市以及新兴债市仍然利用不够; (2)债券发行量过小,占外资总额的比重仍偏低,远远不能满足国际金融资本流入的要求; (3)债券面值货币大多数集中在日元上,债务结构不尽合理,承担较大日元升值的汇率风险; (4)债券利率单一;(S)国内企业作为发债主体在海外发债的极少,这不利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行列; (6)对债券发行缺乏统一计划,多机构在同一时间进入同一市场发债,增大了发债难度。

    1. 我国发行国际债券的有关规定早在 1987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加强对境外发债的管理,就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国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债券的管理规定》,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发行国际债券的审批机关,而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则是管理机关负责具体的发行管理工作,并对发行国际债券的申报审批程序及其债券资金的运用等作出了具体规定。1.发行国际债券的申报审批程序。债券发行单位要以书面形式向当地管汇部门申请, 并提交: (1)发行单位最近连续 3 年内的业务、财务及外汇收支情况报告;

  1. 发行债券的市场、方式、金额、币种、期限、利率及其费用等情况;

    (3)主干事和主受托银行的情况; (4)所筹资金管理办法及对汇率。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等文件和资料,经审查提出意见后,报国家外汇管理局核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

  1. 我国国际债券的发行申请。发行单位申请发行国际债券,尤其是筹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还需准备如下资料:

    (1)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项目的配套人民币来源和物质保证的证明文件; (3)项目纳入国家或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证明文件; (4)资金使用计划。

对于所筹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申请时还要附上如下文件和资料:(1)借款企业的业务、财务经营情况和外汇收支情况;(2)企业的借款的用途、配套资金及物资保证情况; (3)纳入固定资产计划情况; (4)资金的使用和偿还计划; (5)可行性分析报告; (6)发行单位与借款企业的借款合同。

  1. 发行国际债券的评级申请

发行债券如需经评级机构评级,首先向国内管汇部门申请,并附上评级机构名称,用于评级的材料及怦级程序等有关资料,经批准后可向国外评级机构提出申请。经评级,发行单位要在三日内管汇部门报告评级结果。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根据结果决定是否批准在国外发债。

  1. 资金运用和偿还本息的有关规定

发行机构本身业务经营需要发行债券的,所筹资金必须按批准用途使用,债券本息自行负债偿还。对受地方政府委托发行债券的,所筹资金要用于地方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偿还债券本息。对受国家委托发行债券的,所筹资金由国家安排使用,债券本息的偿还纳入国家外汇支出计划,由国家负责偿还。

  1. 扩大我国国际债券的发行的对策

首先要抓住机遇,扩大国际债券发行规模。

当前,我们面临非常有利的国际大背景:“八五”时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预计“九五”期间国际资本的流向,除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兼并和融资继续增大,仍然成为国际资本的主流外,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会更多地涌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重点在亚洲。而且,最近二三年,中国稳定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灵活运用间接调控手段治理通货膨胀,效果显著,经济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 这一切,增大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世界许多著名证券机构,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以及各类基金却有意识涉足中国证券投资,从而为我国更大规模利用国际证券投资提供了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良好契机,积极拓展国际证券投资,除了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发展海外上市,扩大 B 股发行范围,发展基金方式利用外资外,我国近期更应根据不同国际资本市场的结构、特点, 扩大国际债券发行,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因为我们已经有了 10 多年海外发债积累的可贵经验,今后只要善于借鉴国外经验,遵循国际惯例,积极开拓新市场,并根据市场的新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债战略,就一定能克服现存的问题,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次,面向 21 世纪,积极拓展国际债券发行的策略。

  1. 积极拓展发行市场,努力扩大债券发行规模。

    (1)对发行市场的选择要认真慎重。在发行债券之前,发行者首先要调查有关国家的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情况,然后分析判断起债的环境,比较各市场债券发行的条件, 争取最为有利的发展条件,以增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1. 要注重对欧洲债券市场的利用。因为该市场地理范围广阔,债券种类繁多,发债自由,限条件没有那么严格,并不要求发行人必须公开评级,

      而且 90 年代后,A 级和高于 A 级的发行占总发行的比例下降,这一趋势有利于我国企业作为发债主体进军该市场。

    2. 抓住美国投资者如中国发展前景的有利时机,以良好形象进入美国债券市场,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具体措施:①深入了解扬基债券市场的运作

规律,并深入研究影响其市场变化的有关因素,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发行;

②对于那些信用评级稍低、初次进入美国债市的发债机构可首先进入日趋活跃的 144A 市场。以其作为跳板,再逐步进入扬基债券市场;③更为重要的是, 要通过美国有关公司做好向美国投资者的宣传工作,使其了解真实情况,避免因缺乏基本认识而产生错误偏见,以便确保债券的合理定价和顺利出售。

④选好经理人或承销商,这关系到债券发行成功与否。

  1. 合理搭配发行债券的币种,减少外汇风险。要注意研究国际债券的币种结构变化,并做好国际债券各种票面货币币值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对趋向升值的货币尽量少采用,而注意所筹货币的不同种类的搭配,使债券种类多样化,以减少外汇风险和损失。

  2. 要分析市场利率的现状和变动趋势,据此决定债券的计息方式与偿还年限,努力降低筹资成本。

80 年代以后,主要西方货币利率极不稳定,起伏较大,今后仍呈现这一发展趋势。这种形势下发行债券,一定要注意债券的利率结构,尽可能将发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债券比例合理搭配。努力争取在市场上利率较低时发行固定利率债券,以便以后长时期固定住发债成本;相反在利率高时则选择浮动利率的付息方式,以避免利率上升所带来的风险。或者采用创新的交易方式——利率调期方式,从一种利率结构基础转到另一种利率基础,以避免利率风险,降低或保证筹资成本。

分析 90 年代以来国际债券类别结构的变化情况,固定利率债券地位明显上升,浮动利率债券开始“复兴”,而与股权联系的债券融资净额则急剧下降,这种变化与国际降低利率有极大关系。据测,今后几年国际利率仍维持低水平,这样,我们发行 5 年或稍长期的债券可确定固定利率债券,发行 8

—10 年以上的则可确定浮动利率。

  1. 认真对待债券评级工作。国际市场上债券信用级别高低,已成为投资者衡量发行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尺度。我国许多有实力的企业未能作为发债主体在海外发债,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知名度低,不重视或不熟悉企业信用等级和债券级别评定工作,没有获得国际投资者公认的“合格证”,所以未能跨出国门,我们正在走向

    21 世纪,希望有更多实力雄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能着手吸取国外经验,给自己配上“上方宝剑”,纵横驰骋在国际舞台上, 创造辉煌业绩。

  2. 积极培训人才,加强债券发行工作管理。21

    世纪的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要想扩大国际融资渠道,扩大国际债券发行规模,除了有良好国家形象、威望作背景之外,还迫切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深谙国际金融知识和证券业务的专业人才,通过高素质人员的具体操作,架起我国通往国际市场及广大投资家的桥梁。同时,对债券发行工作要加强管理,做到通盘考虑,统一安排,合理布局,各有侧重,争取以最低的成本筹集到更多可用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