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沈括(1030—1095)是我国宋朝的著名科学家。他晚年写成的不朽名著

《梦溪笔谈》,是世界科技史上一份宝贵遗产。

沈括出生在杭州一个世代做官的家庭里,从很小的时候,他跟着父亲沈周到过四川、福建、河南、江苏等省。因为父亲到各地都是去做官,所以使沈括有许多便利条件走南闯北。祖国的大好景致,秀丽的山水,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引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

他除了在家里完成私塾先生教给的功课,更喜欢走到大千世界里学习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那是在四川平泉县,当时沈括十多岁。有一天他到河边去玩耍,看到一个戴斗笠的渔民,赶着一群鸬鹚走到河边。再仔细看,他发现渔民身旁挂着个渔篓子,鸬鹚的脖子下都拴着一根细绳子。他感到很奇怪, 但还没等他弄明白,那群鸬鹚就被渔民赶下了河,像指挥土兵打仗一样,将几十只鸬鹚一字摆开,溯流而上,渔民则在后边驱赶着。眨眼的功夫,有几只鸬鹚已经衔到了鳞光闪闪的鱼儿,高高地挺直了脖子。那渔民赶紧走上去, 将鸬鹚嘴里的鱼取出来,放进渔篓。小沈括在岸边跟随着,一下了弄明白了, 鸬鹚脖子上之所以拴着小绳子,是不让鸬鹚将鱼吞到肚子里去。沈括在岸边越看越有趣,他真想一下子变成那个渔民,去赶着鸬鹚抓鱼。

过了几年,沈括又跟着父亲来到福建泉州。在远近闻名的开元寺里的墙壁上,他看到了一幅图画。图上画的据说是几年前在海里捕到的一条南海鳄鱼。这条鳄鱼有小船那么大,身上黄一块绿一块,牙像钢锯齿那样锋利。更有意思的是鳄鱼尾巴上长着三个钩,能够打死一些小动物。那么渔民们是怎佯捕到它的呢?是用网子还是用勾子?是用渔叉还是用砍刀?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据说在刚把这条鳄鱼拖上岸的时候,围观的人成千上万,要是早几年来泉州,能亲眼看一看就好了。这件事给沈括印象极深,一直过了4O 多年,他仍然记得很清楚,把它们一条一条写在《梦溪笔谈》里。

沈括从小善于观察事物,善于遐想,更善于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一年四月里,他到深山里去玩,看到山里的桃花开得正盛,可是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了。他联想到自己读过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两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好始盛开”,觉得写得非常贴切。可是深山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比较晚呢?他经过思考,终于弄清了地势、气温和开花的时间有关系。山里地势较高,气温就较低,植物开花就比较迟。

正是这种爱观察、爱思考、注意收集的良好习惯,是他编写《梦溪笔谈》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