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学家、药物学家。1518 年李时珍出生于湖北省蕲州(今蕲春)镇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里。李时珍的爷爷是位手摇铃铛走街串巷的郎中,父亲是当时医术高明、颇有民望的民间医生。

小时候的李时珍,对爷爷和父亲看病采药、解除病人的痛苦见得多了, 也逐渐受到影响,早早地便对医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经常问母亲各种各样花草的名字,还常常跟父亲一起上山采药,并和父亲一起熬药,做成药膏或药片。他亲眼看到了自己亲手采回的药草加工成的药治好了许多人的病, 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心想长大后我也要当个医生去给人治病。小小的李时珍心中便有了这样的理想。

但是他的父亲并不愿意儿子再做医生,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常常被别人看不起。李时珍的父亲希望儿子将来能多读些诗书, 然而去考官,那样可以光宗耀祖。可是李时珍却一心想学医。李时珍在启蒙读书时,最喜欢读的是古书中关于鸟虫鱼一类的书和医书,对枯燥无味的八股文(明清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毫无兴趣。l4 岁那年,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考中了秀才,但以后三次乡试均遭落选。本来就无心应试的李时珍决心再不应试了,而要立志跟父亲学医。

从此,李时珍在父亲教导下刻苦学习。每天天没亮,李时珍就悄悄起床, 埋头苦读。前人的经典医学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经》等, 他都认真读过。这样,经过 10 多年的苦读,李时珍掌握了大量的医学理论, 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阅读占典医书的过程中,李时珍也发现了书中的许多缺点、错误和矛盾之处。有的书成书较早,新的药物已大量发现;有的书中药物图画与文字说明不一致,或有文无图、有图无文;还有的药物分类也需要改进⋯⋯ 李时珍在阅读中发现有不对或有些怀疑的地方时,并不盲从古人,不轻易相信,而且还亲自去验证、考察。他经常提醒自己:实地考察,比书上写的更真实。

在发现了旧的医书缺陷很多、已不能适应实际需要时,李时珍迫切需要一部内容丰富、分类适当、理论正确的新药物书,并决心自己来担当编写这部新药书的任务。

24 岁那年,李时珍正式随父行医。他继承和发扬了父亲的医疗经验,并且还不断地向古人和下层人民学习。他的医术也迅速提高,逐渐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

后来,李时珍为了编订药书,多次远出,到外地考察。他走过许多地方, 向药农和熟悉药草的人请教,还收集了新的药物标本。经过考查,他弄清楚了许多书中的疑难问题,为编写巨著《本草纲目》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