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遇事拖拉的毛病

星期天一早,李明同学起床后就开始做老师留的作文了。怎么开头呢? 削削铅笔,翻翻过去的作文本,勉强写了两句,忽然看到一本新来的杂志, 心想还早着呢,先看一下再做不迟。转眼到了中午,又该吃午饭了。下午怎么安排呢?紧张学习一周了,总得有半天松弛一下呀!晚饭后电视里精彩的足球赛又开始了,四年就这么一回,不能错过机会。而且,说不定看完球赛还能冒出点灵感来。就这样,从早到晚都想要写作文,却一直拖延到人困马乏的半夜时分,才胡乱对付了一篇了事。

看了上面的叙述,你可能会发笑。但现实生活中不是常有这种拖延现象吗?遇事拖拖拉拉确实是一种惰性,人的精力如果被惰性所抑制,久而久之

就会使人懒散成性,以致抱负落空、贻误大局。

拖拉作风能不能除掉呢?你不要觉得它是一种固有的个性,或是一种不可救药的毛病,实际并不是这样。这是一种坏习惯。正像所有其他习惯一样, 它也同样可以被克服掉。

这里介绍几条克服的方法,供你参考:

为自己规定一个期限。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作文不是要求星期一交,而是星期二,那么可能这位同学还会同样拖到星期一晚上。由此看来,凡做一件事,给自己规定一个期限,是避免拖延的重要措施。在初期,你的这个期限最好公之于众,让别人知道你的期限,并期望你按时完成。这样你就会有一种压力,你的自尊心会敦促你努力如期完成此事。公开的拖延往往要比私下里拖拉难堪得多。

克服拖延恶习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马上着手你的计划。要练字——从现在开始!想锻炼——从现在就开始。不要总是“明日复明日”。抓住了现在,就是抓住了时间,把握了生活。德国诗人席勒在谈到时间时说过,未来的姗姗来迟,过去的永远静止,现在像箭一般飞逝。是的,生命是由每一个像飞逝的箭一样组成的,青年人因为自己年轻,觉得日子好像永远过不完, 往往不容易把握现在,抓紧今天。美国的盲聋哑人学者海伦·凯勒说:“有时,我常这样想,当我今天活着的时候,就想到明天可能会死去,这或许是一个好习惯。这样的态度将使生活显得特别有价值。”每一位积极生活的中学生都要珍视现在,抓紧时间,绝不拖沓。

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处理一个问题,也有益于克服拖拉的习惯。杂乱无章和拖延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二者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的。如果你桌上摊着六门课程的复习资料,那么,单单决定先复习哪一门就要不少时间了。而且没有哪两项任务会是同等重要的。人在疲沓时往往随意挑一件事就干,这样会把最重要的事给忽略了。所以要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并且在完成一件事之后,再着手处理另一件。有人用写纸条的办法, 记下自己要做的事,按其重要性依次排队,然后按部就班地处理它们。每当做完一件事,就高兴地在纸上画掉一项。同时,集中优势也是很必要的。大概很多人都看到过医院里问事处的服务人员是怎样工作的。她被拥挤在窗口的人群询问着,喧闹、查问声不绝于耳。而她却不慌不忙地认定一个人,然后目不斜视地盯着他,仔细回答他的问题,从来不对其他人分散注意力。回答完这个人后,再选下一位提问的人。她的这种“一次只集中应付一个人, 盯住他的问题不放,直到处理完为止”的精神,不是对我们很有启发吗?

不要避重就轻。避重就轻也许符合人的天性。但到头来会积重难返,难上加难。你应当试着不让自己回避棘手的事。如果你原来习惯先做容易的问题而后解决难的,那你不妨倒过来试试。也许你会从中发现自己在解决了难题之后受到鼓舞,剩余的任务就迎刃而解了。

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战胜自己惰性的有效办法。起居、走路、吃饭、整理内务都要快速完成,决不磨蹭。在这方面,我国著名京剧演员郝寿臣有一套克服惰性的方法。他在床头贴一条幅:“睁眼就起”。每早无论多困,只要一睁眼,他便一骨碌爬起来,匆匆洗漱。待坐到桌边, 又一条幅映入眼帘:“赶快吊嗓”。于是他又抓紧练功,开始一天紧张的生活。

最后还要说一句,不要因为追求十全十美而裹足不前。这也是克服拖拉

恶习时应当注意的问题。